大理州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简报第453期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 发布人:大理白族自治州 作者:大理州委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2-01-18 17:23:25
大理州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简 报
第453期
中共大理州委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年12月29日
Email:dlcxzyjbz@163.com
指导有力 推动发展
剑川县沙溪镇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成效明显
近5年来,剑川县沙溪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州、县委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思路,认真落实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二十字针。先后共派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60人次。其中,州级下派21人次,县级下派34人次,沙溪镇下派15人次。工作队员充分发挥驻村指导员“六大员”作用,严格做到“五不准”,以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项目为基础,不断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密切联系群众,改善人居环境,发展农村产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贫困群众住房难、吃饭难、行路难、用电难、就医难等突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农村农民群众的人居环境和生产方式、生活质量、思想观念、法制意识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逐步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景象。
加大投入力度,基础设施有效改善。五年来,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积极投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之中,协助镇党委、政府累计完成投资1.13亿元,完成了平甸公路沙溪段油路改造,全面完成“1•1”地震恢复重建工作,完成寺登小康示范村建设,石龙、四联、东南、红星整村推进,完成了14个村委会办公大楼、党员活动室和村级卫生室建设,完成了12个村水利血防安全饮水工程和14个村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完成“一事一议”工程22项,完成四联、东南、华龙、北龙等4个村入村水泥路建设,建成黑潓江河滨路。实施了沙溪中学教学楼和灯塔、长乐、四联、东南、华龙等村小学建设。完成了高峰塘水库培厚加高及南北支渠烟水工程建设和塔坪坝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增强了发展后劲。
注重旅游投资,提升品牌效应。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结合全镇实际,通过向派出单位争取项目和资金,积极支持沙溪镇党委、政府争取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形式为沙溪旅游业贡献应有的力量。历届新农村指导员投身沙溪复兴二、三期工程建设之中,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完成了核心区管线入地工程,入镇路口至寺登街石板路铺筑和水景工程,分洪桥改造,河滨路建设及绿化,寺登街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购置了环卫车。以寺登街区为中心的小城镇辐射带动功能不断扩大,城镇承载能力明显增强。2007年沙溪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旅游名镇”称号;2010年寺登村被入选为108个中国村庄名片之一,寺登街兴教寺被命名为10个中国乡村文化遗产地标村庄名录之一。与大观周刊合作,制作了《走过大理、路过丽江、别错过沙溪》宣传册,极大地提高了沙溪寺登的知度度和美誉度。2010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5.2万人(次),比2006年的1.8万人次增长了近200%,其中海外游客达0.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800万元。
主动谋划整合,推进重点项目。一是协助完成烤烟种植面积的签订和栽种。五年来,沙溪镇全部完成烤烟种植任务,全镇烤烟从2007年的5000亩发展到2011年的9100亩,实现产值2600万元。二是积极参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了沙溪复兴二、三期工程,完成了核心区管线入地工程,入镇路口至寺登街石板路铺筑和水景工程,分洪桥改造,河滨路建设及绿化,寺登街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购置了环卫车。以寺登街区为中心的小城镇辐射带动功能不断扩大,城镇承载能力明显增强。三是积极开展2011年沙溪镇中心集镇建设项目。其中有一个中心集镇(寺登村),两个中心村(甸头村、沙坪村),三个示范村(鳌凤村、灯塔村、溪南村),整个项目建设计划投资3942.4028万元,其中州县配套资金740万元,部门整合资金1268.925万元,群众自筹1533.4778万元,新农村工作队队长以及开展项目的各村指导员积极参与到项目建设中,在项目规划中出谋划策,在项目实施中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管力度,加大附属工程资金的申请筹措。四是积极参与创先争优活动和为民服务五项制度“十条措施”的落实,进一步推动沙溪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组织建设,保障社会稳定,建设和谐沙溪。五是全面参与户口整顿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狠抓工作落实,改善村容村貌。自2007年2月至2011年6月,在县委安排部署下,五批工作队员经过积极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县委下达的驻村任务和沙溪镇党委政府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目标,认真履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主要职责任务,围绕全镇各项中心任务,走村窜寨为老百姓出主意、出人力、出物资,带头干,艰辛付出,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村容村貌得到改善,有效解决村内垃圾乱堆、污水乱泼、柴草乱放、粪土乱堆、畜禽乱跑的“五乱”现象。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57元增加到2372元,年均增长16%;财政总收入由130.6万元增长到617万元,年均增长74.4%;固定资产投资由2610万元增加到1.1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76.6万元,年均增长16.4%。
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全面和谐。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全面促进和发展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协助建成6个村级文化室和农家书屋,积极参与组织农村公益电影“2131”工程在农村的放映,免费放映电影250多场次。协助村委会宣传发动农民群众参与新农合,2010年全镇新农合参合人数为21580人,参合率达97.8%,累计补偿医药费490.1万元。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共兑现各种农业直补资金1303.44万元;农机具购机补贴108万元,新增农机具450台;发放家电、汽车下乡补贴81.53万元。大力推进“农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了14个农家店。切实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拓宽对外劳务输出,共帮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204人,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非农收入不断增加。
简报下载:简报第453期.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