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简报第477期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 发布人:大理白族自治州 作者:大理州委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2-02-10 14:18:57
大理州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简 报
第477期
中共大理州委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1月16日
Email:dlcxzyjbz@163.com
洱源县三营镇共和村委会郑家庄村民小组
“四心”工程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郑家庄村地处洱源县三营镇西南部,紧邻214国道,共124户480人,有汉、白、藏、傣、纳西、傈僳、彝7个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村,设有1个党支部,有支部委员3人,党员31名。近年来,党支部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着力实施强组织建设筑核心、强民主管理聚民心、强生态建设突重心、强民族文化结同心“四心”工程,促进了7个民族和睦共处、团结进步、繁荣发展,呈现出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欣欣向荣景象。
一、加强组织建设“筑核心”。党支部结合多民族杂居的实际,以建强班子、建强阵地、提升素质、激发活力为抓手,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支部核心领导作用。一是建强班子。推选致富能人担任支部书记和村民小组长,并选拔积极性高、工作能力强的致富能手担任支部委员和党小组长,支部委员和党小组长中都有各民族党员代表,组建了一个多民族的班子。采取各民族党员交叉包户的方式结对帮扶不同民族群众,在互帮互助中促进民族团结。二是建强阵地。积极筹建起了集党员活动和科技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室,配置了电脑、电视机、影碟机、影像资料、图书等,为党员开展活动、发挥作用提供平台,确保了党支部的“三会一课”等制度有效落实,党组织活动正常开展,丰富了党员群众的业余生活。三是提升素质。党支部组织党员每月开展一次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团结典型经验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教育引导党员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每年邀请县委党校、县委政法委、统战部、民宗局、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就政策法规、群众工作、民族宗教、实用农业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员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党员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党员在维护民族团结、遵纪守法、带头致富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四是激发活力。党支部采取日常考评与年底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党员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党员责任区,开展党员责任承诺和“五星”党员评选活动,年终根据党员履诺尽责情况,对照评选标准,通过党员自评、党员互评、群众评议的程序,给党员评星定级,结果张榜公布。
二、坚持民主管理“聚民心”。通过“多民族议事决策、多民族当家理财、多民族约定村规、多民族群防群治”方式,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促进管理创新。一是多民族议事决策。成立了由7个民族代表为成员的村民议事小组、村务监督小组和理财小组,坚持小事村民议事小组讨论决定,大事村民大会讨论决定原则,村内重大事项先由党支部研究提出方案,再提交村民议事小组、村民大会讨论决定,在村务监督小组的监督下组织实施,实现民主议事,阳光操作。二是多民族当家理财。始终坚持村里项目建设、集体支出村民说了算的原则,由理财小组定期对村务、财务进行核查,每季度向村民公布一次财务收支情况,做到“群众明白,干部清白”。三是多民族约定村规。组织召开群众大会,通过村民集体讨论研究,围绕遵纪守法、团结和睦、勤俭致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方面制定出了村规民约,通过展板、上墙等方式张贴于村民活动中心和村内主要活动场所,加强宣传教育,聘请7个民族代表作为监督员,确保村规民约有效执行。四是多民族群防群治。开展群防群治,由每户出一名劳动力,组建了一支治安巡防队,分组轮回对全村的治安进行巡防,严格治安管理,清除治安隐患。由村里有威望的村民,组成调解小组,宣传法律法规、了解村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为民排忧解难。同时,充分发挥文艺队、老龄协会等组织的作用,积极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工作。
三、建设生态文明“突重心”。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突出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推进有机农业绿色化。积极组织农户参加有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大力发展无公害作物生产,开展生态种植试验示范,引导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实现生态种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发展乳畜业、烤烟和中草药材营销为主的三项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村,共同富裕”的发展新路子。二是推进村庄庭院生态化。大力开展绿化造林植树活动,主要入村道路种植行道树,村内宅边、村庄周围、道路旁边等适宜树木生长的地方植树、种花(草)率达98%,农户庭院内绿化率达98%,绿化面积占村落总面积的15%。全面实行“农户交费,政府补助,分类收集,及时清运”的新型农村垃圾管理模式,群众参与率达100%,垃圾及时处理率达100%。三是推进道路房屋整洁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69.58万元,广泛发动群众,积极投工投劳3076个工日,共修建水泥路3300平方米,修缮墙壁2100平方米。村内外道路实现硬化,道路两侧建有排水沟,村落墙体有民族特色的彩绘,村容村貌进一步亮化、美化。四是推进村风民俗和谐化。大力开展守法之家、道德之家、友好之家、高尚之家、节约之家、和谐之家等创建活动,教育引导村民树立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建立红、白事理事会,主持办理村里的婚丧嫁娶事宜,坚持移风易俗,树立良好社会风尚。
四、融合民族文化“结同心”。针对村内多民族杂居,各民族之间有不同宗教信仰,存在风俗习惯差异的实际,通过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了解。一是建起民族文化长廊。在村中心建起了一块民族文化长廊,宣传7个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及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取得的发展进步,增进了各民族之间文化认同和互相了解。二是建立民族文艺队。积极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发动群众成立民族文艺队,利用民族节日和农闲时节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在丰富了文化生活的同时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三是建设民族文化活动中心。筹资建成了集文艺演出、体育活动为一体的综合场地,建立了多民族文化汇集的村图书馆,不断满足了各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四是组建中青年联谊协会。由群众自发组建了一个集文化、娱乐、互助等功能的中青年联谊协会,闲时组织联谊活动,开展各种文化娱乐,共享喜乐,忙时组织互助活动,会员之间互相帮助,分担困难。
简报下载:简报第477期.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