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县“五破五立”开创小网格服务大民生新局面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祥云县 发布人:祥云县 作者:雷艳 发布时间:2015-03-05 17:16:45
祥云县城东社区按照“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创新管理、服务民生”的整体工作思路,把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作为夯实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健全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机制、强化服务理念,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实现了社区管理全覆盖,服务零距离。
打破区域服务壁垒,建立网格化服务体系。城东社区按照“街道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以党支部为单位划分5个一级网格,根据辖区面积、居住人口状况、流动人口分布情况、管理难易程度等因素,结合辖区内居民、单位及个体商业网点实际需求,以社区街、道为单位划分11个二级网格,确保每个居民、每户家庭、每个单位、每个个体商业网点都处于网格之中(城东社区现有居民户4572户15006人;辖区单位8个,其中:医院2个,学校4个,各类机关单位2个;个体商业网点263个)。同时,将镇、社区和政府职能部门承担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最大限度地融入到网格内,实现资源和职能的最优配置,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服务网络。网格的建立打破了区域管理、区域服务的服务壁垒,开创了有区域管理、无区域服务的工作新格局。
突破信息不足瓶颈,建立信息收集网络。城东社区进一步精细网格化管理,推行“一个党支部﹢一个网格﹢一份信息档案”的模式,构建覆盖整个社区的社情民意信息收集传递网络。一是根据社区地理区域大小和网格划分的情况,结合社区现设立五个党支部实情,将整个社区划分为五个党支部责任区,每一个党支部负责一个或多个网格的服务管理工作,对网格内居住的人员、驻社区单位进行信息收集;二是根据网格的划定,每个网格责任人以及网格工作人员在深入走访了解民情、民意的同时将姓名、照片、联系方式等信息在责任区内进行公示,居民群众随时可以向网格工作人员反映情况, 工作人员及时将群众反映的服务需求进行收集;三是将每个网格作为管理服务的基本单元,根据党支部和网格工作人员收集的信息,对应每个单元建立信息档案,反映每个网格内服务重点人群基本信息和服务倾向等内容。
打破坐等上门常规,建立上门服务机制。城东社区在网格化管理服务中,通过“定人﹢包片”的运行模式,建立人员下沉网格,服务送上门的服务机制。一是对应每一级网格,社区党总支整合社区195名党员干部、12位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公益岗位人员、辖区在职党员、社区警务人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融入网格,使每人都有自己的一份“责任田”,促使工作重心下移,同时每个网格确定一名网格长,专门负责网格日常服务管理工作。二是借助开展结对共建、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在职党员与社区无职党员结对帮扶等活动,充分发挥辖区单位、人力资源、工作特长等优势,组建网格小分队包片负责网格内服务管理工作。网格服务小分队利用深入联系服务群众的契机,开展涉及就业、低保、卫生、计生、社保等方面的约办、代办、送办服务活动。从“坐等上门”到“干部下沉”,克服了社区工作机关化、社区工作者等待观望等倾向,把工作的触角延伸到了社区的每个角落,有效地避免了管理服务的“真空”。
打破方式单一格局,树立自觉服务观念。城东社区打破“单一”的服务格局,向“融合”的服务方式转变,以适宜适度的服务平台为依托,调动网格工作人员积极性,强化自觉服务意识。一是以党员为主线,灵活服务方式。借助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活动,建立“在职党员﹢无职党员”、“单位党员﹢社区党员”、“党员﹢群众”的模式,根据网格内群众对服务的多样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在网格内充实各类网格工作人员,为群众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二是以为民服务站为核心,创新服务方式。整合为民服务站职能资源和人力资源,探索以网格为单元、以群众需求为本的流动式办公、走访式服务模式。服务方式的转变,营造了网格工作人员践行“八个自觉”的良好氛围:自觉改进工作方法;自觉向群众学习;自觉履行工作职责,干字当头;自觉锤炼作风,树立一心为民的良好形象;自觉接受监督,公正、公平办事;自觉增长才干,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自觉当好参谋,推动社区发展;自觉当好表率,取信于民。
打破群众参与缺位局面,树立自我服务意识。城东社区深化社区志愿者服务模式,积极调动居民群众“参与力”、激活服务团队内在动力,增强居民自我服务意识。一是采用“党员﹢志愿者”传帮带模式,充分发挥党员作用“五带头”:服务人民我带头,加快发展我带头,优良作风我带头,构建和谐我带头,廉洁自律我带头。弥补社区群众志愿者联系服务能力不足,培养锻炼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切实提高联系服务能力和效果。二是充分发挥网格团队政策法规宣传员、为民办事服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基层党建指导员、公平民主监督员、文明新风传播员“六大员”作用的同时,推行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为主的居民代表民主决策模式, 引导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群众参与管理的到位,进一步构建了群众共建社区网格化事务,共享社区网格化成果的社区管理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