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跨越发展必须坚持六个结合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洱源县 发布人:洱源县 作者:杨承贤 发布时间:2014-04-28 10:39:21
一、坚持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相结合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35年里,每次深化改革,“三农”问题都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充分说明了“三农”工作是抓好基层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永恒主题。洱源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要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基层干部必须具有强烈的发展意识。一是要带头发展致富。要走在全村乃至全乡发家致富的前列,做带头致富的领路人。二要发展地方优势经济。越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地方,致富的群众就越多,地方的经济就越发达,民风民习、治安、环境也就越好。所以,要正确认识村情、上情、下情,因地制宜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三要培养树立典型。要倡导“自身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是富”的思想,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
二、将教育实践活动与开展“三清洁”和提升入洱海水质相结合
各级党员干部必须树牢“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万亩湿地建设。加快东湖湿地、鹅墩湿地、大佛村梨园湿地建设,着力抓好水质改善提升工作。加大对流域镇乡主要河流水质常态化的监测管理,确保水质达标。二是抓好截污治污工程。扎实推进18个村落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工程及完成10座小型垃圾焚烧炉建设任务。加大对洱海流域餐馆、洗浴场所等服务行业的监管和整治力度。三是继续深入开展“三清洁”工作,确保“三清洁”工作出实效、建机制、保长效。
三、将教育实践活动与加快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相结合
认真落实好省州主要领导到地震灾区时的指示精神。西山、乔后、炼铁三镇乡村组干部要进一步动员和宣传发动群众,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给群众讲清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涉及的项目、资金等相关政策,让受灾群众自愿、主动、积极参与到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中来,形成大干快上的发展氛围,确保雨季来临前所有恢复重建项目开工建设,12月底全面完成恢复重建任务。炼铁乡要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和地震恢复重建工作不动摇,一手抓教育实践活动不走样,以恢复重建的成果来检验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努力在全县、全州乃至全省教育实践活动中走在前列、做出示范。
四、将教育实践活动与构建平安洱源相结合
当前,洱源农村社会矛盾主要呈现出群体性、综合性、突发性三大特点。适应新的维稳形势、促进社会和谐,必须着力提高教育引导群众的能力,要让广大群众的合理诉求话有说处、怨有诉处、难有解处、事有办处。把工作重点从“事后扑火”变为“事先防范”,对群众反映敏感的问题坚持做到公开、民主,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保稳定,坚持做到“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办”,防止统包独揽。在化解矛盾中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防止方式方法上的简单化和庸俗化,着力化解老矛盾,有效预防新矛盾,特别是对信访重点村、重点户要排查到位、维稳到位,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五、将教育实践活动与全面完成年度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相结合
解决农村的一切问题,最终要靠发展。一直以来,农村工作困难大,矛盾多,任务重,特别是今年县委政府确定了39项重点项目和8项重要工作,涉及老百姓关注的农业、水利、交通、环保、教育、卫生、住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拆迁等方方面面,必须高度重视,但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繁荣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我们不仅要学习农业农村发展相关知识,更要学深学透《党章》,深化对基层党员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升带动身边群众发家致富的能力。特别是面对农村中矛盾突出等问题时要敢于亮剑、敢于迎难而上,面对群众的困难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自己的失误错误敢于承担责任,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六、将教育实践活动与学习身边典型促进作风转变相结合
“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老百姓的眼里,干部就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要赢得群众的信任,自己的腰杆必须硬,不仅能干事、干成事,还要过得硬、不出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美好生活不是凭空而来。把党员干部的榜样李桂科先进事迹作为生动的教材,激励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比学赶超、奋勇争先。认真学习李桂科同志的敬业、奉献、实干、自律精神和孝老敬亲的优秀品质,在全社会营造学先进、比先进的良好氛围,推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最终实现教育实践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