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来源: 作者:剑川县弥沙乡党委 发布时间:2013-05-27 14:11:27
为深化十八大精神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探索弥沙乡新形势下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乡党委对全乡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情况作了认真的调研,此次调研深入全乡6个党支部,共召开座谈会3次,实地走访调查100人次,发放调查问卷近70份,对当前我乡农村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下步工作思路和对策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探讨。
一、近年来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截止到2013年5月1日,弥沙乡共有农村党员368人,占全乡党员总数的86%,其中35岁以下的94人,占农村党员的26%,36岁至55岁的171人,占46%,55岁以上的103人,占28%;大专以上学历的18人,占5%,中专(高中)学历的164人,占45% ,初中以下学历的186人,占51%;担任村组干部的83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23%。近年来,我乡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把建设一支能与时俱进,能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村党员队伍作为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的重点,根据新形势下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我乡在健全体制、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和用活载体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农村党建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一是加强阵地建设,夯实党员教育管理基础。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抓村级党员活动阵地建设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完成了对全乡6个村级党员活动阵地的新建和整修,并配套设置了村报刊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同时以活动中心为阵地,以党员为主体,成立了各种群众性文娱组织,从而保证了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规范开展,较好地发挥了活动场所在教育党员、联系群众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
二是创新教育手段,为农村党建工作增添新的动力。一方面,在继续向上级组织推荐先进参加培训的基础上,积极依托乡文化站和科技协会开设培训课堂,将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基地、示范点作为培训的观摩园、参观点,聘请农业专家、致富带头人、对农村党员进行特色产业、现代农业、农业知识等专业技术培训,大力实施新农村指导员包村带户工程,使他们走上致富道路,从而带动农民致富,据统计,近三年来,我们向上级组织推荐先进参加各类培训学习的达80余人次,依托乡文化站和乡科协开展培训课堂培训农村党员干部300余人次,使13名农村党员干部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另一方面,在州、县两级党委大力支持下,建成了7个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乡、村都配备了站点管理员,完善了工作制度,同时有计划地对全乡农村党员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农业实用科技知识和农村政策法规培训,截止目前,全乡中青年党员已基本掌握了1—2名实用技术,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普遍增强。
三是落实责任,强化教育管理职责。认真执行目标责任制。明确了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副书记为直接责任人、村支部书记为主要责任人的制度。规定各责任人必须经常研究并督促检查党建工作,随时掌握党员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同时,注重党务后备干部队伍的培养,两年来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培养锻炼了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精、作风正的党务工作者后备干部队伍。目前全乡共有党务工作后备干部20名。
四是完善制度,规范党员教育管理。自“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乡党委先后对党内组织制度、党员定期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各项制度进行了修订完善并上墙,从日常教育管理、党员纳新、组织关系转移、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管理,不合格党员和违纪党员的处理、责任追究等各方面进行了规范,各村也结合各自实际,制订了相应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目前,大部分村党支部每月基本上都能够组织一次以上活动,坚持一月集中一次以上的学习,每个季度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一年进行一次民主评议。
五是用活载体,增强教育管理效果。几年来,围绕如何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乡党委运用各种载体,相继开展了“四群教育”“结对帮扶”、“节日慰问”、“部门帮村”、“党员先锋工程”、“创先争优”、“支部+协会”等活动。近三年来,共计帮扶、慰问特贫困党员143名,慰问金22800余元,6个村皆实现了至少1个县级部门和1名乡副科级领导干部联系帮扶;全乡建党员示范岗4个,确定党员科技示范户13户,优秀共产党员54名,新建泡核桃产销协会1个,辐射6个村30个村民小组2100余户农户。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与管理重视不够。一是工作号召多,具体落实少,办法老套,缺乏创新。二是基层支部对党员没有严格的管理措施,要求不明确,对党员的有关情况不了解,在很大程度上失去管理与监督,有的支部只知道党员外出务工或经商,但具体在哪里、干什么却不甚清楚;有的支部由于组织活动不定期,缺席党员也不给补课,放任自流。三是一些党组织仅重视班子建设和干部管理,放轻对普通党员的教育管理,在培训干部、调整班子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有一整套完整的办法,而对普通党员的教育培训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有的即使做了,也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
问题二:一些基层组织班子缺乏凝聚力,组织生活不够健全。少数基层组织人员不想干、不愿干,班子老化,干部精神不振,整天就是应付事务,没有心思做基层组织工作,因而制度不完善,工作不规范,“三会一课”不能正常进行。
问题三:党内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大部分基层党组织(特别是支部) 书记都属于业务型、管理型干部,既精通业务,又熟悉政治工作的复合型干部少。在方法上,一些基层组织的政治教育只是读书、读报、读文件,不能把理论、政策与本支部实际结合起来,缺乏时代性与针对性,因而党员接受的新知识甚少;有的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思想动态不过问、不了解,普遍教育与个别工作方法也很少采用。
问题四:民主评议党员的工作失之于宽。一些基层组织在年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中,原则性不强,保持一团和气,不能正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后进党员基本没有触动,严重影响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原因分析
一是党员管理机制滞后,造成对党员难于有效管理。首先组织生活单一化。在开展“三会一课”中,许多党组织往往是念念报纸或结合当前工作议一些事。组织生活会往往是走形式,不能很好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许多党员没有得到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在党员教育某些方面,纪检、组织、宣传缺乏捆绑合力,造成教育与管理、监督相脱节,因此很难实现教育上的整体效应。
二是教育管理方式过于简单。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党员教育工作,存在教育管理方式简单陈旧,多年不变,缺乏一定的吸引力、针对性等问题,不适应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现代生活。出现教育管理方式上的不适应,主要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不多,甚至有些党组织对教育管理还不够重视。说起来条条重要,干起来无关紧要,忙起来根本不要的现象还较普遍。
三是一些党组织对党员的思想困惑和生活困难关心不够。一些基层党组织不知道党员在想什么、盼什么,对他们思想上的困惑和疑虑不能及时帮助,对生活困难不能及时解决,有的还存在对党员民主权利尊重不够的问题。只给党员提要求、定责任,但党内的大事不向他们通报,不和他们商量,过分强调集中,党员的民主权利没有真正得到行使。
四是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政治素质偏低。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有些党员过分看重经济收入和实现自我价值,淡忘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忘记了自己作为一名党员的义务和责任,寻找种种借口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履行党员义务。
三、新形势下工作总的思路及对策
今后,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强化党员教育内容,转变党员教育方式,积极探索党性实践活动的新载体,真正使党员在政治上坚强起来,思想上纯洁起来,行动上先进起来。
一是抓认识,增强抓好党员教育管理的紧迫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党员教育管理好的地方,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大,群众的热情高、干劲足,党的领导体现得就充分。
二是抓制度,建立健全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责任制。要落实党组织“一把手”抓党员教育工作的责任。这是新形势下“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迫切需要。要把“一把手”抓党员教育的工作列入领导责任制考评的目标之一,把能否做好本单位、本辖区内的党员教育工作作为衡量一个领导是否具有坚定政治立场、能否驾驭全局重要标准。
三是抓班子,舞活农村党员发挥作用的龙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要通过基层党支部一班人向全体党员和群众进行灌输,带领大家付诸行动。因此,要把人选准,把班子配强,把那些真正“靠得住、有本事”的人选进村级领导班子,特别是要选准配强村党支部书记。
四是抓队伍,建设创业型、发展型的农村党员群体。严格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严格组织程序,真正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拓宽视野,敞开大门,把农村先进分子吸纳到党内来,注重将毕业返乡的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农村优秀土专家、田间秀才等青年重点发展,充实后备力量。
五是抓培训,全面提高农民党员队伍素质。解决好党员队伍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消除制约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制约因素,关键在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核心是增强党员的先进性意识。必须强化农村党员的思想教育,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思想,增强党员理想信念,宗旨观念和先进性意识。
六是抓管理,探索新时期党员管理的新方法。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党员的管理工作,逐步探索新时期党员管理的新方法。党员模范作用的发挥,除了党员自身因素外,关键是基层组织能否提高管理水平,合理引导党员发挥作用,应充分考虑目前农村党员从业形式、生活水平、思想状况上的差异,对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党员分类分层次提出先进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