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全面实施共产党员“四项工程”扎实推进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洱源县 发布人:洱源县 作者:中共洱源县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11-12-30 16:38:33
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
——云南省洱源县全面实施共产党员“四项工程”扎实推进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
【背景及起因】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新要求,是科学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最终体现。洱源地处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中部,因高原明珠洱海发源于此而得名,全县总面积2614平方公里,总人口28.49万人,有23个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9%,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2%。洱源素有“高原水乡”、“乳牛之乡”、“温泉之乡”、“梅果之乡”、“兰花之乡”等美誉。作为洱海的源头和主要水源地,洱源有洱海流域面积1266平方公里,主要入湖河道的径流总量占洱海多年平均径流量的近70%。洱海是大理文明的摇篮、是大理各族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湖,保护好、治理好洱海是实现大理州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而洱海保护治理洱源是重点,也是关键。2007年,洱源县委、政府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县的构想,2009年6月,洱源县被国家环保部列为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随着洱源县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各项工作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凸显,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为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洱源县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发展新途径,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全面实施共产党员“四项工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创先争优中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做法与经过】
作为云南省唯一的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县,洱源县立足县情,确立了“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旅游活县、和谐兴县”的发展思路,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按照“科学发展增动力、人民群众得实惠、基层党建上水平”的总体目标,围绕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屏障、生态家园和生态文化七大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共产党员“四项工程”,扎实推进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一)实施共产党员素质提升工程,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队伍。按照先进基层党组织“五个好”、优秀共产党员“五带头”的要求,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激发党员队伍活力,提升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能力,发挥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和示范带动作用。把每年1月作为“保护洱海—洁净·绿化家园”活动月,认真组织开展生态文明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机关、进农村、进公共场所的“六进”活动。在中小学开设每周1至2节生态文明建设课,组织生态文明巡回宣讲团深入90个村(居)委会巡回授课,每年有8500多名农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学习,开展送科技、文化、卫生下乡770次;在洱海流域62个村(社区)成立“农民环保学校”,直接将生态文明知识课堂设在村(社区);积极开展大型宣传活动,制作宣传牌、户外广告,印制《洱源净 洱海清 大理兴》宣传画册,制作《致全县人民的一封信》挂历10万份,出版了《走生态文明之路》一书,全县党员干部人手一册,着力提高全县人民的环保生态意识,进一步树牢“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理念,坚定建设生态文明试点县的信心和决心。
(二)实施共产党员文明示范工程,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标兵。积极引导全县党员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骨干、传播精神文明的使者、构建和谐洱源的模范、建设生态文明的排头兵。牢固树立“保护洱海使命光荣、发展洱源责任重大”的理念,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引领者和忠实践行者,带头更新观念,倡导生态文明,自觉用生态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与自然关系的一切活动,为广大干部群众树好标杆、作好示范、做好榜样,全县共有3803名共产党员投身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在全省率先实行“农户交费、政府补助、分类收集、定时清运”的新型农村垃圾管理模式,建成云南省首座农村垃圾填埋场和首家县城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湿地示范工程;在中小学中开展“小手牵大手”、评选“环保小卫士”等活动,坚持生态文明理念从孩子抓起;积极开展“绿色家庭”和“环境卫士”争创活动,2010年,县委、政府对成绩突出、示范带头作用明显的10个家庭和10位同志进行表彰奖励,广大共产党员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引导各族群众更加自觉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积极投身洱海源头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三)实施共产党员爱民帮扶工程,凝聚生态文明建设力量。坚持助需对接的原则,采取“一帮一、一带一”的形式,在全县15个党委、107个党总支、757个党支部、11908名党员中开展“包村、包户”活动,使每一个村都有一个部门(单位)进行结对帮扶,每一户困难户都有一名以上党员进行结对帮扶。共结对帮扶贫困户、低收入户7029户,扶持产业309个,开展再就业培训4012场次,实现再就业1978人,帮扶留守儿童679名、贫困生827名。2008年以来,共投入9000多万元,先后选派了132名优秀党员干部,驻村开展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工作,完成了132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任务;成立了环保专家服务团,从专业和学术的角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服务和帮助;每年下派90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帮助村理清生态文明发展思路,制定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村规民约,开展改水、改厕、改厩工作,推广农村沼气或清洁燃料,倡导畜禽圈养,绿化美化亮化环境,不断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共建和谐家园。
(四)实施共产党员责任承诺工程,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任务。按照“党员提诺、支部审诺、公开亮诺、认真履诺、严格考诺”的程序,结合各自实际,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作出12897件公开承诺事项,目前已兑现承诺9655件,为群众办实事9329件。按照县委“六定”(定领导、定班子、定目标、定经费、定考核、定奖惩)抓落实工作制度,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执行力度;县委、政府与73个县级单位和九镇乡党委、政府签订了《洱源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目标责任书》,与6万户农户签订了两轮《洱源县农户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书》,共12万份;制定了领导干部洱海保护风险抵押金制度,实行严格的考核、惩戒;实行“河(段)长制”,境内河道治理由37名县处级领导挂帅担任“河(段)长”,将河道综合整治任务分段落实到人;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建目标管理和党员目标管理考核责任书的重要内容,由党委和党(总)支部、党(总)支部和党员层层签订责任书,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任务分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成效与反响】
通过共产党员“四项工程”的全面实施,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了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勇于实践、勇担重任,在建设生态文明试点县的科学实践中争当带头致富能手、争当绿色家庭标兵、争当爱护环境卫士、争当岗位技能好手、争当敬业奉献先锋、争当团结和谐模范,推动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生态文化建设不断加强,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生态文化建设得到加强。深入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文化资源,扎实抓好凤羽历史文化名镇、德源古城等文化遗迹的保护与开发,2010年7月凤羽镇赢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申报和传承,积极规划建设松鹤唢呐、西山白族歌舞、凤羽农耕等文化保护村。充分挖掘和弘扬具有地方特色的白族歌舞、西山调、洞经音乐、白族唢呐、霸王鞭、龙狮灯等民俗文化,大力发展生态文化,营造起人人关心环保、人人爱护环境、人人保护洱海水源的良好氛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县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
(二)生态基础设施不断夯实,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1、加大建设力度,夯实生态基础。大力推进县城建设步伐,增强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聚集能力,全县交通、水利、市政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以保护和治理洱海源头生态环境为核心,加大截污、治污、净污力度,永安江、罗时江、弥苴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和海西海、茈碧湖水源保护区建设及东湖、西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扎实推进。完成洱海流域内废水排放企业整治工程和集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加大村落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力度,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实现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配齐配强了100名河道管理员和310名垃圾收集员,永安江、罗时江、弥苴河等主要入洱海河流的总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明显削减,水质明显改善。
2、调整种养结构,建设生态农业。积极实施洱海源头种养业结构调整,以绿色环保为方向,加强规模化、产业化、无公害化的农产品基地和无公害畜禽、水产养殖基地建设,逐步建成生态农业发展基地,着力打造洱源“绿色生态”品牌。制定了种养植业综合标准和操作规程,加快农业生产标准化步伐,改革牲畜养殖方式,建成卫生厩32536平方米,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投入2150万元建成8座人畜粪便处理太阳能中温沼气站,年处理人畜粪便2万多吨,为群众提供了清洁能源,实现了人畜粪便资源化循环利用,探索出了一条解决农村养殖污染的有效途径。
3、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工业。正确处理洱海保护与工业发展的关系,调整优化工业空间布局,以节能减排、节能降耗为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力度。初步形成以拖拉机装配为支撑、乳制品加工为主导、矿产和绿色食品加工为补充的工业结构,2011年1至10月,实现工业总产值30.1亿元,同比增长21.4%。目前,总投资50亿元、总装机容量488兆瓦的罗坪山风电场和马鞍山风电场项目进展顺利,已完成132台发电机组装及并网发电,其他多个风电项目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进展顺利,全县电力总装机容量达23万千瓦。2010年10月,洱源县被授予首批“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
4、开发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区位三大优势,抓住洱源县城被国土资源部授予首批“中国温泉之城”称号、右所西湖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的有利时机,突出“地热温泉、生态水乡、乡村风情”主题,抓实温泉开发、旅游小镇开发、民族文化挖掘、旅游项目招商等重点工作,着力提升旅游服务业水平,打造休闲度假和教育培训两大基地。成功引进了四川万泰集团、云南神工集团、云南永德天源电力开发有限公司等省内外实力企业,加快冷热水资源、民族文化和旅游商品开发,打造旅游新亮点,充分发挥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2011年1至10月,全县接待游客63.8万人次,同比增长9%,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4.44亿元,同比增长9%。
(三)生态屏障建设得到加强,生态家园进一步美化。切实抓好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以“森林洱源”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四旁植树和宜林灭荒行动,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抓好林果产业发展,累计发展核桃59.67万亩、华山松17.15万亩、梅果10.2万亩;实施“绿色走廊”示范工程,累计绿化造林41.48万亩,退耕还林12.34万亩,义务植树80万株,建设公益林43.4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7.9%,居大理州第一。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对罗坪鸟吊山、西罗坪、黑虎山、茈碧湖、海西海5个野生动植物类型和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以“洱海源头、生态家园”为目标,按照“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要求,创建省级生态园林县城,创建生态镇乡和生态村,全面完成132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全县9个镇乡均被省政府命名为生态乡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四)生态经济繁荣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入洱海河流水质不断净化,到处呈现天蓝水碧、空气清新、生机盎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宜居佳景,洱源县经济社会也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2011年1至10月,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5.1亿元,同比增长14.1%,完成财政总收入1.7亿元,同比增长22.9%,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7亿元,同比增长50.8%,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社会和谐安宁,全县经济社会驶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
【探讨与评论】
面对一个西部地区贫困县加快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责任,洱源县“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在发展遇到瓶颈,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挑战的关键时刻,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省委“两强一堡”战略和大理打造“1+6”滇西中心城市群的重大发展机遇,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全面实施共产党员“四项工程”,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共产党员率先示范带动,勇挑重担,引导全县人民树牢生态文明理念,用科学的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从家庭和广大干部群众这一社会细胞入手,形成户户争创“绿色家庭”、人人争当“环境卫士”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了生态文明水平,走出一条适合洱海源头生态的经济发展之路,成功破解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目前,洱海是全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洱海经验”作为全国湖泊保护的典型在全国推广学习,树立了一面旗帜。洱源正逐步成为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资源合理充分利用、绿色经济特色鲜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实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为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