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强化措施高位推进洱海流域保护治理工作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洱源县 发布人:洱源县 作者:施新弟 发布时间:2015-03-20 16:42:06
洱源县紧紧围绕改善入洱海河流水质这一总目标,强化措施,以“百村两污治理、万亩湿地建设、亿方清水入湖”等工作为重点,高位推进洱海流域保护治理各项工作。
坚持依法治理。分类别、分层次组织全县领导干部特别是洱海流域的基层干部、执法人员,开展《洱海保护管理条例》知识考试,让《条例》内容入脑入心;加大对《条例》的宣传力度,使《条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强化法治思维,优化法治环境,适时总结实施效果,制定改进措施,切实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严肃性;严格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坚决对污水直排“零容忍”,严抓严管;加强洱海流域综合行政执法力量建设,构建科学规范、运转高效、查处及时、监管到位、协作有力的长效机制;推进流域客栈、餐饮服务业综合整治,开展违法违规建筑拆除专项行动,坚决取缔侵占湖面、湖滨带、湿地的违法违规建筑,修复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水源自净能力;完善监督举报奖励机制,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抓实西湖水污染综合防治。围绕西湖水质提升目标,将西湖水污染综合防治作为环保工作的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作为美丽乡村的一项亮点工作来打造,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二是深入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三是要调整西湖种养结构;四是要打造美丽乡村的旅游示范点;五是全面落实西湖和罗时江水质改善措施;六是加大环境综合执法的力度。
强化工程治理。一是强化截污治污。加快推进洱海流域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落污水收集与处理工程建设,完善邓川、牛街、下山口等重点集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探索小水塘、沉淀池等“土办法”,减少入湖污染负荷;实施清水入湖工程,严格主要入湖河流监测、考核、评价制度,加大入湖河流整治,切实改善入湖河流水质;对重点区域、重点地段,要不惜成本寻找排污口,全面封堵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凤羽河等主要入湖河道的排污口。二是大幅削减面源污染。坚定不移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畜禽养殖业布局。继续在有机肥生产、销售、使用上给予扶持,加大有机肥推广施用力度;抓好流域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及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三是加强生态修复。加快邓北桥Ⅲ期湿地、永安湿地、大树营湿地、鹅墩湿地、大佛村梨园湿地建设,探索湿地建设和运营管理新模式,探索“以湿养湿”新路子。
深入实施宣教工程。一是全方位宣传洱海流域保护治理工作。坚持从娃娃抓起,抓好各级各类学校环保课,发挥好“小手拉大手”的作用,使“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理念深入人心。二是抓好生态镇乡创建工作。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激发干部群众建家乡、管家乡、爱家乡的热情。要克服一阵风思想,落实挂钩责任,持之以恒抓好“三清洁”环境卫生整治,实现“三清洁”工作常态化。三是制定监督、检查、评比等灵活多样的办法。采取“门前三包”和收取垃圾清运费、污水处理费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三清洁”工作成为群众的自愿行动和自觉行动。
创新管理办法。一是全面推行覆盖全流域的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度。严格实行“县组织、乡镇实施、部门挂钩、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突出各级组织在洱海流域保护治理中的责任和义务,将洱海流域保护治理责任全方位细化分解到流域的6个镇乡、63个行政村、849个村民小组和主要入湖河流的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建立纵向以入湖河道沟渠为主线,横向以周边村庄、农田、湿地、库塘为对象,以流域乡镇、村委会行政辖区为单元的责任区,推动流域保护网格化管理。二是完善领导包保责任制。以州级领导分块包干、县市领导为河长,流域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为段长,村(居)委会书记主任为片长,村民小组长及河道管理员、滩地协管员、垃圾收集员为管理员、挂钩部门为协管单位的五级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实现洱海流域保护的精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