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为何连年清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洱源县 发布人:洱源县 作者:洱源县委组织部转载 发布时间:2012-08-22 08:16:57
人民日报记者 武卫政
洱海,是云南第二大淡水湖泊。提起洱海,人们往往要与滇池比——它们都在城市近郊,比面积,洱海小;比水质,洱海好得多。
“十一五”期间,洱海水质总体稳定保持在Ⅲ类。2011年,洱海流域持续大旱,降雨长期较少,入湖水量严重不足、气温偏高,但洱海水质有5个月达到Ⅱ类,7个月为Ⅲ类。
全国有许多城市近郊湖泊,论水环境质量,洱海是其中的佼佼者。
前不久,记者来到洱海边上,了解到今年旱情仍未缓解,但1至5月洱海水质还是Ⅱ类,平均透明度超过2.6米,6月份水质为Ⅲ类。
叫响“洱海清、大理兴”
母亲湖两次暴发蓝藻,迫使人们环保觉醒
在大理,“洱海清、大理兴”这句话可谓家喻户晓。游客到了大理市,住宾馆、逛古城、进农村、走湖边,这6个字时不时跳入眼中。在洱源县,这句话变成“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凸显源头治理的重要性。
为什么如此强调“洱海清、大理兴”?大理白族自治州副州长许映苏解释,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滋润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如果洱海出问题,大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成问题;如果保护不好洱海,州委、州政府就无法向世人交代。
洱海不是没出过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流域人口不断增长,生产生活侵占湖体,入湖污染负荷不断增加,1996年暴发蓝藻,湖水透明度从4米骤跌至不足1米。2003年再次暴发蓝藻,透明度又降到不足1米,局部区域水质变为Ⅳ类。专家警告说,再不抓紧保护治理,洱海就会变成第二个太湖或者滇池。
这一情况惊动了国家和省、地各级政府。云南省提出,要把洱海保护治理作为滇西中心城市建设的前提。大理州叫响“洱海清、大理兴”,号召人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母亲湖”。
把洱海保护放在主导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高度,大理州不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洱海被列为全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十一五”期间,大理州的发展思路有6句话24个字,“生态优先”排在第一位。进入“十二五”,“生态优先”仍不动摇。
州政府先后公布实施了洱海水污染防治、水政、渔政、垃圾污染物处置、保护区内农药经营使用、滩地管理等一系列单项管理办法,基本形成了洱海保护治理的法规体系。
大理市、洱源县在洱海流域的16个乡镇设立了洱海管理所,洱海保护在基层有人办事,有人负责。当地政府组织沿湖村民代表参观滇池的污染现状,以生动的现实对比教育群众。从2009年开始,大理州将每年的1月份定为“洱海保护月”,确定188个责任单位,该干什么、干得如何,最后都要考核评比。
保护洱海从娃娃抓起。当地组织力量编写了以洱海保护为重点的环保教材,中小学生上环保课,老师们既给学生们讲“洱海清、大理兴”的道理,也教他们回家后经常提醒长辈,不要往湖里倒垃圾、污水,不要使用含磷洗衣粉……
洱海清,是高标准的清
采取休养生息的系列举措,水质保三争二
“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治水治污战略。洱海的保护和治理,是这一战略的生动实践。
洱海两次暴发蓝藻,正是湖泊不堪重负的警示。保护治理的核心,就是用科学的办法减轻流域内水体的污染负荷。
如今,洱海每年有半年的禁渔期。10年前,不要说禁渔,整个洱海100多公里的湖岸,到处都有网箱养鱼,大大小小的机动渔船在湖中活动,湖滨一带还有许多耕地、民房。第二次蓝藻暴发之后,大理州政府“下狠心、用狠招”,取消网箱养鱼和机动渔船,退塘还湖、退耕还林、退房还湿地,禁磷、禁白、禁牧,初步堵住了湖滨一带的污染源。
堵的同时,一系列深度治理的工程技术措施相继跟进,包括截污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和清运、畜禽养殖粪便的处理、农药化肥的科学使用、水土保持、湿地功能恢复及人工湿地建设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洱海流域的污水处理设施,无论是日处理能力1000吨以上的污水处理厂,还是农村的村落污水处理系统,乃至农户的庭院污水处理设施,大多配套建了大大小小的人工湿地。
大理州环保局洱海治理办公室的李宁波介绍,洱海流域没有什么工业项目,入湖污水主要是生活废水和扎染业、农业生产的污水。这些污水经过处理,达到国家标准,按理说可以直排,但与洱海保护的要求还有差距,因为它们仍然是污水。洱海水质要想稳定保持Ⅲ类,争取Ⅱ类,就必须先把这些污水排入湿地,发挥湿地内植物拦截、土壤吸附、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作用,再次有效净化水质。
能够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湿地,也用于入湖河口、水源林地、湖滨带的生态修复和恢复。经过几年努力,大理市、洱源县恢复和保护了58公里的湖滨带,在洱海周边及其入湖河流沿岸建了1万多亩湿地。
今年,湖滨带的恢复还在继续。5月25日,洱源县启动洱海上游茈碧湖湖滨带修复工程,清退538亩鱼塘和12家餐馆,拆了5.3万多平方米的建筑。在大理市大理镇才村,湖滨带原有的10户村民也与村里签了拆房搬迁协议。村支书王哲说,几年前这些房子不在退房还湿地的范围,现在保护力度加大,政府给予合理补偿,这些村民也通情达理,拆迁没起什么波折。
变环境优势为发展优势
农民吃起环保饭,县域经济要打生态牌
坚持生态优先,努力保护洱海,群众是不是只能受穷?
洱源县右所镇农民魏可,自2008年以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他和一个同伴开着拖拉机,负责收集洱海源头西湖一带3个村委会村民的生活垃圾,运到14公里外的垃圾填埋场。车是自己的,油钱自付,镇里给他俩的工钱是每月6000元。除了刮风下雨,每天都得进村,如果该收的没收,老百姓就要举报,镇里就要扣钱。
“只要干得好,扣除成本,我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再说,收运完垃圾,如果有空闲时间,还可以干自家的农活,公私两不耽误。” 魏可说。
目前,洱海流域16个乡镇共聘请了1366名像魏可这样从事村镇和湖滨近岸保洁的农民,人称“三大员”——垃圾收集员、河道管理员、滩地协管员。财政发工资,农民吃起环保饭,走在洱海边上,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三大员”们辛勤劳动的身影。
洱海环境好了,一条休闲旅游公路将环洱海周边的105个村庄连缀在一起,许多村民吃起旅游饭。去年,才村村民杨子标和亲友投资40多万元,在自家院内新建了三层小楼,以“古朴的白族民居、海景房”招揽游客。老杨说,洱海水清了,湖滨风景变好了,人们愿意来这里住几天,旅游旺季游客得预订客房。
2011年,大理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545万人次,同比增加15.5%,旅游业总收入138.4亿元,同比增加20.4%,环境质量改善的贡献功不可没。
保护洱海,怎样才能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洱源人一直在思考这一问题。洱海的水,70%来自洱源。“洱源净”的要求,确实限制了洱源县工业的发展,农业成为其主打产业。为减少面源污染,洱源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压缩控制大蒜等高耗肥作物,扩大水稻、蚕豆等作物的种植面积,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培育中草药材产业,并引导农民科学养殖乳牛。
乳牛产生的粪便量大污染大,全县为此建了10座太阳能中温沼气站,沼液可用来制成有机肥,沼气通过管道进入附近1600多户农家,农民拿牛粪换沼气,做饭再不用烧薪柴。
“在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时,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把环境优势变成发展优势。”洱源县县长杨瑜说,现在思路明确了,那就是让洱源的天更蓝、山更青、水更净、农副产品更有机,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促进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的大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2012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