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鹤楼——风雨五百年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鹤庆县 发布人:鹤庆县 作者:赵根虎 发布时间:2014-07-10 08:27:47
云鹤楼——风雨五百年
走进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的鹤庆县城云鹤镇,标志性的建筑非屹立于县城中心的云鹤楼莫属。最近,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始建于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的云鹤楼到今已有整整500年的历史。云鹤楼从始建到现在,三次被焚,三次重建,历经500年风雨依然屹立于鹤阳大地,实属鹤庆人的骄傲,鹤庆人的福气。
云鹤楼原名安丰楼,民间又称钟鼓楼。云鹤楼是明代中国楼阁式建筑的典范,是云南省范围内保存较好的古式楼台建筑之一,因此,1987年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康熙鹤庆府志》记载:“正德甲戊(公元1514年),知府孙伟建安丰楼,后毁于兵灾。至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通判佟镇署府事重修,仍旧名,安丰楼在府前。”清道光初年安丰楼又焚于兵火,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重修。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因东门街失火殃及安丰楼,再次被焚为焦土,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由邑绅丁槐和丁泰、丁彦兄弟等人捐资重修,后改名云鹤楼,为“云中白鹤”之意。
云鹤楼坐北向南,明三层暗四层,高18.6米,东西长16.7米,南北宽14.2米,通道拱门长16米。云鹤楼跨南北通道,东西要冲,屹立于县城中心,它斗拱交错,飞阁流丹,气势庄严雄伟。楼中间由4根粗大笔直的木柱从底至顶承负重力,外面绕以檐柱,里面斗拱交错,对缝对榫没有一颗铆钉。楼外观是三层重檐,里面实际是四层。旧时,云鹤楼最高一层供奉玉皇大帝,中层供三星,旁边放置钟和鼓。
云鹤楼耸立县城中心,气势雄伟。清代康熙年间鹤庆知府佟镇在《安丰楼记》中写到“若鹤郡之安丰楼,中郡城而屹立”;清代翰林赵鹤龄在《云鹤楼记》中曾形容它“居城之中衢,阛阓四绕,隆然高耸。据形势家言,城如印,楼如纽,体居正位,生聚之所由日繁,人文之所由蔚起也”。
云鹤楼历经风雨,饱受沧桑。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拨出专款对云鹤楼进行了加固维修,使云鹤楼焕然一新。1996年“2·3”地震后,县人民政府在对鹤庆县城规划改造中,将云鹤楼周边的民房拆除,对其作了进一步的修葺,更加凸显了云鹤楼的形象。
如今的云鹤楼,正面顶檐下悬挂着鹤庆籍云南省著名书法家孙太初手书的“云鹤楼”三个隶书大字,拱门南面书“文通武达” ,北面书“民安物阜”。楼南面左右悬挂的长联是鹤庆清代举人杨金和所撰,后来维修时由鹤庆籍云南省著名书法家宣伯超补书的对联:“小结构到底何奇?想洞纪龙眠,石传象跪,诗题竹树,果种菩提,为儒为释为帝王,蕞尔微区,其中大有人在;真逍遥当前即是。看朝霞虹映,夜月蟾辉,宝岭秋光,漾江春色,好山好水好景物,取之不尽,此外匪我思存。”楼北面左右悬挂的132字长联是鹤庆清代进士杨金铠所撰,鹤庆著名书法家黄致中书写的对联。拱门通道东西两边分别立有《云鹤楼记》和《善始善终碑》,记录着云鹤楼修建历史、经费筹集使用情况。明清以来,杨继云、赵鹤龄、丁彦、赵嘉根、施菊轩、李行键等人还撰写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和对联来赞美云鹤楼。
云鹤楼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匾额、对联内容丰富,雕刻、彩画艺术多姿多彩,是鹤庆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
拾级登临云鹤楼,东可观石宝山下鹤阳八景之一的漾江烟柳,南面几公里外豸角山上的文笔塔与云鹤楼、县政府(旧时是县衙门)遥遥相对,西可观巍峨的九鼎山,北可远眺玉龙雪山,实乃鹤庆一大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