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家乡越变越美”——洱源县综合整治西湖环境侧记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洱源县 发布人:洱源县 作者:王滟 杨金华 发布时间:2014-05-15 09:53:52
清晨,金色的阳光穿透薄雾,柔和地洒落在西湖的湖面上。此时,垃圾清运车上播放的“大长今”音乐响彻西湖,村庄开始热闹起来,大家都提着垃圾袋,往音乐传出的方向而去。家住西湖张家登村的张红元,也放下手中的活,赶紧提着垃圾,走出家门。
“三年都没回过家了,没想到村民的环保意识变化这么大。”对于三年前外出到山东打工的张红元来说,村民环保意识的增强让他又惊又喜。“以前,大家总是嫌把垃圾倒进垃圾车麻烦,就随手倒进湖里或是自家墙角,还和保洁员玩起捉迷藏,刚一清理完垃圾,过不了一会又有了。现在,只要垃圾车一来,大家都忙着倒垃圾。”
近年来,洱源县把西湖的环境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列为“重点民生工程”之一,深入实施截污管网、交通建设、入湖河道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治理、湿地生态修复与建设、全面清淤六大工程,西湖环境整治向着“百姓和游客心目中的湖”目标不断前进。
2014年1月1日,洱源县成立西湖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下设宣传发动、调查摸底、综合清理、罗时江疏挖和立案调查等5个专项行动组,开展主要内容包括退田还湖、综合整治、清淤疏挖工程等工作。
凌晨五点,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而西湖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却已经登上渔船,向湖心划去,把村民半夜悄悄布下的捕鱼地笼收了。针对地笼捕鱼,自指挥部成立以后,先后出动人员100余人次,收缴地笼2000余条。村民见白天不能捕鱼,都把安放捕鱼地笼改到晚上,于是执法人员也由白天工作改到凌晨。“现在村民们都看到了我们整治西湖的决心,非法捕鱼的行为得到了制止。但我们希望西湖的村民能够真正的认同我们,从心底里支持环保,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右所镇党委书记李培军说道。
“逐步改变村民的环保意识”是西湖环境综合整治重中之重的任务。从今年1月份起,西湖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先后组织300余人次入村、入户、入校进行宣传,与西湖900多户农户签订《洱源县农户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书》,发放《致西湖周边农户的一封信》等宣传资料2000多份,张贴标语20多条,开展小手牵大手系列活动,西湖中心完小的环保课也由每个月一节改为每星期一节。
在西湖南登村李德胜老人的眼中,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已是老朋友了,因为家在湖边,李德胜也像其他村民一样,顺着湖边围了点菜地,种点自家吃的蔬菜。通过前期摸底调查,指挥部决定对32家农户的13亩田地进行退田还湖。“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全村引起了很大反响,大家对此事都很抵触。指挥部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没有采用强制执法,只是每天利用巡逻时间都到围湖造田的农户家中聊家常。在李德胜家中,刚开始工作人员没少吃闭门羹、坐冷板凳、遭白眼,但工作人员还是雷打不动,每天都来,通过两个月的相处,原来的冷眼相对变成了一杯热茶,李德胜和其他31家农户也都逐渐意识到围湖造田的危害,先后点头答应退田还湖。
截至目前,共投入2295个工日,清除围湖造田户15户,面积2000多平方米,清除非法回填户1户,面积1.1亩,投入250多车次,清运土石800多立方,清除西湖湖面漂浮物、淤泥、垃圾共322车次,约1100多吨,打通水路出口7个,疏挖沟渠3.75Km,疏挖河道19Km。水环境自净能力和水生态修复能力显著提高,水质较以往明显提升。
从日常管理到综合整治,从政府行政治理到全员支持环保,环境的改善来之不易,目前右所镇成立了西湖环境管理站,建立入湖河道河段长负责制,实行镇村干部包保联户制度,深入推进“三清洁”工作,积极探索西湖治理的长效机制,确保整治效果不反弹,真正实现“水清岸绿人和谐”。
“希望下一个三年,家乡又换新颜,越变越美……”张红元望着远处的湖水乐呵呵地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