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全民行动实施洱海之滨党旗红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 发布人:大理白族自治州 作者:杨洲 王正明 发布时间:2013-11-05 14:16:18
洱海是滇西大理人民的母亲湖,是大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 2011年3月,云南省大理市结合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农村经济发展,突出“抓党建、强堡垒、当先锋,保洱海、兴大理、促和谐”主题,按照建强“一心”、开展“两帮”、突出“三带”、推行“四包”、实现“五化”的思路,全面实施了“环洱海党建长廊”建设。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党建工作和洱海保护治理工作互动互促,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参与洱海保护的积极性不断增强,有力地推动了洱海保护治理工作。
一个党员一面旗,吹响保护洱海生态文明“集结号”。大理市海东镇波许村洱海边有一个幽静的村落,在这个村子里,有一个人不是名人,却人人熟知,不是村官,却人人敬重,他的身影伴随着每次日升月落,用手中的扫把和推车擦亮了整个村子的容颜,十多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他就是年逾八旬的老党员——杨来保。早在2004年,已经73岁、回到波许村养老的杨来保就义务承担起了清扫本村主要巷道和垃圾的责任。没有补助,工具就自己出钱买,每天早晚都干上几个小时,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开始的时候,子女们极力反对,老伴埋怨不已,村民们也是十分不解。杨来保不顾众多反对和不解,对自己晚年这份“工作”乐此不疲,一干就是10年。在长期的环卫工作中,杨来保也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成功的垃圾收集和整理办法,分段打扫、分类处理垃圾,在他的辛勤劳动和带动下,波许村的水泥巷道变干净了,村民普遍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里的亲人也从当初的反对变成支持,全村老少没有一个不感激和敬重这位老人。
老党员杨来保的事迹在大理广为流传,他收集和处理垃圾的经验也得到推广,现在大理市环洱海的村落,人们自觉地接过杨来保手中的扫把,用实际行动捍卫着母亲湖的清澈与洁净。在波光粼粼的洱海西岸边上,有一位划着木船,身穿黄大褂的老人叫杜子军,他不仅是一位党员,也是一名滩地管理员,他的工作是每天为洱海“洁面”8小时,清理海面水草、水葫芦和漂浮物是他的工作,每天都能清理出3船近2吨多的海面漂浮物。伴随着绵延的水声,杜师傅在洱海上的颠簸劳作演绎着一曲别样的渔歌。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在党组织的感召和引领下,2011年以来,大理市积极响应“洱海保护月”的工作要求,共投入资金796.97万元,组织4万多名州市党员干部开展疏挖入湖河道沟渠、清理河道漂浮物、清运村落垃圾等活动,形成分级负责、分块管理、属地治理、群防群治、齐抓共管、全民参与的洱海治理保护工作格局,洱海保护治理不断取得新成效,连续八年洱海水质总体保持Ⅲ类,成为我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
责任明确源头治理,筑起生态保护一道道“防线网”。为了切实保护洱海,大理市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河(段)长责任制,建立河(段)长、分段长、组长、河道管理员逐级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大理州委、州人大、州政府、州政协副厅级及以上领导为河长;段长由大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副处级及以上领导担任。各镇党委书记、镇长、人大主席、纪委书记以及副职领导等为分段长,在河(段)长的领导下,按照“一河一策”的原则,负责辖区范围内洱海主要入湖河道综合整治方案的制定和具体落实。各村委会主任为组长,各镇聘请当地老百姓为河道管理员。目前,大理市有垃圾收集员、滩地管理员、河道管理员共932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以实际行动保护洱海,也以身示范宣传着洱海保护的理念。
在保护洱海的具体工作中,大理市建立洱海保护“片长制”,把240名自然村党支部书记聘为洱海保护监督员;广泛设立党员保护洱海责任区、党员绿化责任区、党员清洁河道责任区、党员清洁区域责任区,广大农村党员切实履行起“包卫生、包水清、包绿化、包秩序”的职责。
保护洱海,不仅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还要发挥沿湖村落“第一道防线”的保护作用,其中人是关键,党员是核心。在“环洱海党建长廊”建设中,大理市探索建立乡(镇)包村、村委包组、支部包片、党员包户的洱海保护“网格化”管理新模式,把洱海保护的任务、目标层层分解细化到10个镇党委、89个村党总支、240个自然村党支部和近8000名党员,并在沿湖各镇各增加一名副镇长领导职数,专门负责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工作。大理市以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实实在在地为洱海周边生态筑起了一道防线。
2003年,被洱海世代养育的大理市打响了一场全民参与保护母亲湖的“洱海保卫战”,“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成为了每一个大理人的自觉行为。在“十一五”期间,大理市着力实施洱海保护“六大工程”,投入19.84亿元用于洱海保护和治理工作。随着洱海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洱海流域生态环境日趋改善,洱海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步增强。“循法自然、科学规划、全面控污、行政问责、全民参与”的洱海保护治理经验被树为我国湖泊保护治理的一面旗帜,于2008年被国家环保部向全国推广,并于2011年,洱海被列入全国湖泊生态环境试点,2013年8月17日至18日,全国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基线调查和工作进展推进会议在大理召开,进一步学习和肯定了洱海保护治理经验。
任重道远,我们有责任有信心保护好“母亲湖”。大理市银桥镇白塔邑村党支部书记王林同志说,白塔邑党支部在环洱海党建长廊的建设中,全体支部党员,尤其从我支部书记做起,负责了我们双鸳溪下段的河道环境治理责任保护范围,其他29名党员按照白塔邑总的管辖面积,每个支部党员承担了36米的环洱海保护责任,通过我们党员干部的引领,广大群众也积极投身到保护洱海的各项活动中。大理古城客栈老板、北京人郑文骅同志说,我作为一个环境的参与者,希望从我们自身做起,无论你是土生土长在这里的居民,还是我们从外地来的人都希望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为洱海的保护多做一些自己的贡献。居住在大理市才村洱海边的著名艺术家韩湘宁说,我常常自夸我住在洱海边,它真是有地中海的那种味道 ,时间长了,照理一个地方看久了会腻掉,但我没有看腻掉,还是非常喜欢洱海,所以我就更有义务、更有想法呼吁大家来保护洱海。一位福建的女青年游客骑着自行车在环洱海西路,对笔者说,大理很漂亮,洱海海水很清、很美,天很蓝,我很喜欢。
“十二五”期间,为了保护洱海,加大保护管理力度,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长效机制。大理市按照“2333”行动计划,也就是打算用3年的时间,投入30亿元,通过实施200个村的“两污”整治、3万亩湿地的建设和亿方清水入湖,立志让洱海水达到二类标准,对洱海治理来说,可以说是掀起了又一新的高潮。“十二五”实行到现在,大理市围绕着“2333”行动计划,已经投入了近5亿元,相信到2015年,我们可以圆满的完成任务。
“党旗红,洱海清,大理兴”,大理市的环洱海党建长廊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筑牢阵地、建强核心,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人心、鼓舞干劲,以党组织的旗帜引领正能量、形成洱海保护治理的强大合力,环洱海的沿湖百村的党组织和党员群众,正信心满怀地在建设美丽幸福新大理的时代征程中翻开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