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州“天保”工程建设措施有力成效明显
来源:云南基层网络党建大理 发布人:大理白族自治州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8-24 17:30:26
保护生态环境 构建生态文明
我州“天保”工程建设措施有力成效明显
《大理日报》(记者 勾六零)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加强生态保护的标志性工程,也是林业发展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历史性举措。我州“天保”工程从1998年实施以来,工程扎实有效推进,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实现预期建设目标。
全州生态状况明显好转。实施“天保”工程后,我州9个县市、3个国有重点森工企业和云龙、永平、漾濞3县的部分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全州“天保”一期工程累计调减商品材采伐227万立方米,有效管护森林2101.7万亩,100%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500.6万亩,100%完成规划目标。“天保”工程区有林地面积由1436万亩上升到2413万亩,净增977万亩,年均递增75%以上;森林蓄积量由6444万立方米增加到8613万立方米,净增216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48.67%增加到58.15%,增加9.48个百分点;增加森林碳汇3969万吨,天然林得以休养生息,生态功能显著增强。
全州林区民生明显改善。我州充分利用国家政策,通过一次性安置、参与森林管护和公益林建设等多种渠道增加森工企业职工收入,积极帮助他们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经过“天保”一期工程建设,全州森工企业职工年均工资由1997年的5000多元增长到目前的近2万元,1386名森工企业职工全部参加了基本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5项社会保险,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1927户林区棚户区和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扎实有序推进。同时,工程区各级政府通过聘请护林员参与营造林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林下经济等多种方式,为林区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途径,有力地保障了林区社会的和谐稳定。据统计,全州每年聘用农民护林员1800名,投入林区剩余劳动力累计35000人次参与工程建设,林农累计增加劳务收入近1600万元。13年来,省、州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89亿元支持“天保”工程区农村能源建设,共新建沼气池20.9万口,节柴改灶63.8万口,极大地减少了森林资源的低值消耗,农户每年可节约薪柴或煤炭支出500至800元,促进养殖增收100元以上,林区群众直接受益达1.25亿元。
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全州“天保”工程区完成人工造林54万亩,为林区后续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工程区森林生态旅游、林下种植养殖、野生食用菌等新兴产业的逐步壮大,林农收入稳步增加,工程区发展路子实现了从单纯依靠木材生产向依托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转变,改变了“独木支撑”的林区经济格局。同时,发展活力明显增强。通过属地管理、分流安置、机构剥离、债务处理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森工企业改革,全州共安置分流森工企业富余职工1386名,免除工程区各类债务5459万元。通过改革,转换了经营机制,减轻了企业的社会负担,森工企业逐步走出了“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困境,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化解,企业职工实现了由“砍树人”向“护林人”、“种树人”的转变;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全州新建和维修森林管护站(所)418处、瞭望台19座、种苗基地14处,为“天保”工程深入推进和林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