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湿地:洱海之源的“天然净水器”
来源: 作者:黑毅鹤 赵子忠 李素敏 文/图 发布时间:2015-08-06 10:16:19
盛夏时节,茈碧湖边绿树成荫,景色宜人,码头西侧是一片开阔的湿地。说是湿地,实际上更像公园:岸边有栈道直达水面,漫步栈道上,四周水面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绿,荷花、菖蒲、茭草等水生植物尽情地释放着生机和活力,各色水鸟欢快地穿梭其间,令人心旷神怡……
“这就是我们的茈碧湖草海湿地,这片湿地建成后,既净化了水体,也优化了环境,社会效应可好了!”洱源县环保局副局长赵明告诉记者,为了控制周边的农田面源和村落污染,构建茈碧湖饮用水源地生态防护屏障,洱源县于2011年6月开工建设茈碧湖草海湿地,并于2012年完工。茈碧湖草海湿地面积为600亩,根据规划,该湿地低污染水处理规模为8.5万立方米/天,可对茈碧湖片区5万多亩农田面源污染和1万余人的村落低污染水体作净化处理。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沉沙地建设、饮水堰建设、库塘湿地系统建设、有害物种清理、生态堤埂建设、植物多样性恢复、生态停车场及生态附属设施建设等。项目建成后,对保护饮用水源地、消减区域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进一步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了茈碧湖的旅游价值。
“茈碧湖草海湿地只是我县湿地建设的项目之一,近年来,我们先后实施的湿地建设项目已达1万多亩,这些湿地工程的有序推进带来了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应。” 赵明说,截至目前,洱源县先后建成草海湿地、茈碧湖湖滨带修复工程、上村湿地、东湖大树营湿地、东湖永安湿地等9042亩湿地,此外,还有消水河、大佛村梨园、鹅墩等2567亩湿地正在建设中。洱源县已实施的湿地工程中,多数采取以租代征的方式,政府向村民租用土地,每年兑付一次租金。在湿地建成后,一些村民还成立了海菜种植合作社,实现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走出了一条“以湿养湿”的好路子。下一步,洱源县相关部门打算就这一模式在全县湿地周边农户中作进一步推广。
“作为洱海之源,我们的湿地建设必将对洱海保护带来积极的影响!” 赵明介绍说,洱源县在建或已建成的上万亩湿地均位于茈碧湖、西湖、东湖或弥苴河、罗时江、永安江等湖泊、河流边上,根据水系流向,茈碧湖、西湖、东湖的湖水最终经弥苴河、罗时江、永安江等河流流入洱海,占洱海入湖水源的70%左右。“从水质净化来说,万亩湿地就是洱海之源的天然‘净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