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村里的环保生活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 发布人:大理白族自治州 作者:李灿梅 杨崇勇 发布时间:2013-11-18 08:36:05
![]() |
袁瑞莲家的院子犹如一个微型植物园。
|
记者来到洱源县有名的生态文明示范村——茈碧湖镇下龙门村。洁净的凤羽河水哗哗地流淌,奔流的尽头便是洱海;凤羽河边,整洁的水泥硬化路环村入户,一院院青瓦白墙的民居在绿树的掩映下,与四周的田野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沐着清晨的阳光,记者走进 “绿色家庭”袁瑞莲家。石榴、山茶、牡丹、枇杷、桂花、草莓、辣椒……置身这个“绿色家庭”,仿佛进入了一个微型植物园。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小院里竟然种植了100多种花草树木和蔬菜。
袁瑞莲告诉记者,她今年73岁,平时就喜欢栽花种菜,在她的带动下,全家老少齐动手,院里院外共种植了120多种花木和蔬菜,不知不觉间便把自家小院装点成了绿色世界。2010年,袁瑞莲家被洱源县委、政府表彰为“绿色家庭”。
“环保是大事!环保生活不仅院子要绿,更重要的是生活要‘绿’、思想也要‘绿’!”别看袁瑞莲年纪大,说起环保来头头是道。在袁瑞莲家里,记者见到两个垃圾桶,桶上分别写着“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字样。袁瑞莲笑着介绍说:“我们村里的垃圾都实行分类分装,大家的环保意识非常强!”
“以前我们村可不是这样,哪像现在这么干净。近几年,村里人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有了很大变化,村子变得干净了,连人的思想都变环保了,爱护环境、爱护身边的草木、建和谐生态家园还被写进了《村规民约》呢!”袁瑞莲告诉记者,为了从根本上清除垃圾、粪便等污染物,下龙门村家家实行门前卫生、绿化、基础设施保护、安全“四包”,生活垃圾定点存放,由保洁员逐户上门收集后统一进行处理,每户每年只需交30元钱的垃圾处理费。
据了解,下龙门村共有104户人家,有70多户养奶牛。过去,农户家填田后剩余的牛粪就堆在村道上或凤羽河边,既影响村容村貌,又污染环境。现在,村里每家每户都建起了污粪池和污水处理池,一些人家还建起了沼气池,利用牛粪生产沼气满足日常生活所需,把污染源变成了清洁能源。
在村口,记者信步走进村民徐崇刚家。徐崇刚家养了两头奶牛,除了“两池一厕”外还建有沼气池,每天的产气量在9公斤左右,完全满足一家5口人烧水、煮饭所需。女主人倪芍芬告诉记者:“现在养牛可讲究了,要建卫生厩,厩里专门有个排粪水的槽直通屋外的污水处理池,污水经过处理后淌出去的就成了清水;牛粪两到三天清除一次,要么填田,要么弄到自家沼气池生产沼气。污粪池、污水处理池这些环保设施以前听都没听过,现在家里建起了这些设施才知道它们的好处!”
谈起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下龙门村河道协管员王世杰感触颇深:“以前,我每天总要花四五个小时清扫河岸、打捞河里的垃圾,现在村里人的环保意识提高了,我的工作也轻松多了!”
>>>相关链接
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是洱源县建设生态文明试点县的细胞工程,从2009年开始,每年规划建成一批生态文明示范村。2009年,全县投资近2200万元,完成洱海流域的50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2010年,全县又实施了40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围绕“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的目标,按“三治、四化、五改、六有”的建设要求,基本实现村落污水收集处理,垃圾收集处理和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村内“三堆”(柴堆、草堆、粪堆)规范堆放,实现村庄道路硬化,农户住房整治,宅周环境好,庭院生态好,居住环境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