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全力推进洱海流域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工作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洱源县 发布人:洱源县 作者:施新弟 发布时间:2015-06-03 15:20:08
洱源县自启动洱海流域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工作以来,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监督,实现洱源流域主要入湖河道、沟渠、村庄环境综合治理的范围和区间全覆盖、全方位、不留死角。
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层层签订了工作责任书,明确了州、县、乡、村、组五级责任主体、工作职责和考核内容,并按月进行考核通报。制定下发了实施方案,进一步整河道协管员、垃圾收集员等工作力量,将工作任务全方位细化分解到流域6个镇乡、63个村委会、421个自然村、25条重点入湖河流的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全县31名副处级领导干部担任25条主要入洱海河流河长,56个县级部门和流域六镇乡党委政府挂钩村委会、流域各镇乡由党政班子成员担任河段长,村委会(社区)党总支书记和主任为片长,“三员”(河道协管员、湿地协管员、垃圾收集员)为管理员的五级管理责任体系,全县共设立421个单元格,聘请122名河道协管员、254名垃圾收集员和28名湿地协管员,开展日常河道沟渠清淤、村庄保洁、垃圾收集清运和湿地管护等工作,做到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明确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一是对全县范围内25条主要入洱海河道排污口进行全面排查、封堵,杜绝污水直排。二是以“五有、四入、四无”为重点,深入开展村落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流域内餐饮、客栈等的监管力度,确保污水达标排放。目前已有17个自然村村落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投入运行、18个自然村正加快实施,年内启的实施15个自然村村落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三是切实加大河道沟渠综合治理,加快推进“两江一河”拦污闸建设,罗时江、老永安江清捞系统建设正在进行设备安装,新永安江和弥苴河清捞系统建设有序推进。同时,加大对侵占河道河堤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四是在已建成右所集镇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投入资金185万元,在西湖源头建成日处理60吨的波中波尾村落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在西湖南登村实验示范建设30口污水收集池。五是切实加大农业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加快推进3.15万亩绿色水稻种植、10万亩绿色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5万亩集中连片高产优质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六是抓好“泡田水”漫灌处理。
突出依法治理,强化执法检查。成立了洱源县洱海流域综合执法大队,配备了8辆环保执法车,着力加强了洱海流域综合行政执法力量建设。积极开展西湖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对沿湖沿河宾馆、洗浴、餐饮等服务业进行集中整治;以弥苴河、罗时江为重点积极开展排污口的排查及封堵工作;加大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对涉嫌违法排污的企业进行立案查处;积极受理群众的来信、来电、来访等举报,对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群众的健康的白色污染、噪声、粉尘等污染行为依法进行整治。截止目前,共查处向河道内倾倒垃圾违法案件9件,共下发整改通知书78份,受理环境违法案件78起、立案20起,处罚罚款5.7万元。
深入推进“三清洁”,巩固工作成效。按照“垃圾全清运、污水进湿地、空地全绿化、农家肥下田、占道全清退、农业生态化”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组织开展了“万人清洁洱源城”、民族节前、汛期前“三清洁”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1—5月,全县“三清洁”工作累计投入经费113.8万元,参与人数25.7万人次,出动垃圾清运车辆90车次、挖掘机和装载机等45台次,清运垃圾17476万吨,清除粪堆4000余堆,收集处理畜禽粪便1.96万吨,整治重点公共场所及卫生死角120处、空闲地82块,河道清淤、打捞漂浮物等1320吨,疏挖河道、沟渠80千米,清洁水域面积达14.6万平方米,继续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9000多份。
强化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县纪委监察局、县“三清洁”办公室、县洱海流域保护局等部门分片、分镇乡进行督查,采取明察暗访的方式,对流域六镇乡网格化管理工作进行了检查,重点检查村落环境卫生、河道保洁、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环保设施运行情况,对工作开展不理想、成效不明显、进展滞后的镇乡,在全县范围内通报并约谈主要负责人,限期整改落实。实行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工作风险抵押金制度,按百分制进行量化考核并划分为优秀、良好、完成、约谈、问责和追究责任6个档次,同时,根据考核结果兑现奖惩以及以奖代补工作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