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发展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洱源县 发布人:洱源县 作者:杨泉伟 发布时间:2013-08-15 17:12:40
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进程中,洱源县围绕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路,牢固树立“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使“净”“兴”互促共进,推动洱源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生态自觉:源头活水润洱海
近年来,洱源县共投入生态文明建设资金4.92亿元,着力开展洱海保护治理“六大工程”和生态文明“七大体系”建设,全县广大群众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生态基础设施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管理能力不断提升,洱海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入湖总量不断减少,极大地减轻了洱海保护治理压力。“近年来,洱源县狠抓洱海源头保护和流域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已建成2700多亩湿地,3600多亩湿地正在建设,到十二五末,全县将建成12000亩人工复合型湿地,对有效治理洱海流域水污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们通过广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使群众积极参与到生态建设之中,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这是近日记者采访洱源县环保局局长杨永胜时告诉记者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洱源县更加坚定信心,使生态建设与洱海保护互促共进,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县为目标,实施“百村两污治理”工程,建立完善配套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继续实施洱海流域垃圾分类收集、清运、集中处置系统建设,实现垃圾资源化和再利用;实施“万亩湿地建设”工程。目前,恢复东湖湿地建设,打造万亩荷花园工程前期工作已启动。该项目在洱海源头建设1万亩湿地,一期3000亩,二期7000亩,整个工程计划投资14000万元。大力实施“亿方清水入湖”工程。计划投资26317万元,实施洱海主要入湖河流凤羽河、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清水产流机制修复。同时逐步开展主要入湖河流的清淤疏浚。
幸福自立:产业支撑作后盾
洱源县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县的目标,在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立足自身优势,加大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步伐,始终把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生态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生态农业稳健发展。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压缩大蒜种植面积,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建成10万亩优质稻、5万亩优质无公害特色蔬菜基地,引导农民发展生态种植和规模化种植。全力推广控氮减磷补钾增素、测土配方、增施有机肥等科技措施,完成控氮减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9.67万亩;累计推广配方施肥160万亩,施用配方肥3440吨,少施化肥4773吨;实施农业血防水改旱5500亩,减少化肥用量3.08万公斤。转变畜禽养殖方式,建成卫生厩32536平方米。总投资3.3亿元的涵轩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10万亩优质核桃种植项目及1万头生猪养殖项目进展顺利。总投资1.13亿元的顺丰有机肥料厂建设项目快速推进。
生态工业不断壮大。着力调整优化工业布局,将“一园三区”拓展成“一园四区”。2008年以来,园区累计引资16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利税10亿元,上缴税金2.29亿元;入园企业达5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户,高新技术企业2户。加快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建成罗坪山(一期)、马鞍山(一期)、黄草坡、干海子等风力发电场8座,实现风电装机容量37.43万千瓦,分别占全省、全州装机总量的47%和74%。
生态旅游持续升温。抓实温泉开发、旅游小镇建设、民族文化挖掘、旅游项目招商四项重点工作,着力提升洱源旅游服务业水平,打造洱源休闲度假和教育培训两大基地。大理地热国景区二、三期工程全面完工,下山口普陀泉度假区项目有序实施,西湖4A级景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香港天森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总投资20亿元的五星级酒店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洱源已逐步成为滇西北黄金旅游线上重要的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和知名旅游目的地。
洱源县环保局局长杨永胜说:“通过大力实施生态保护项目,使洱源生态大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洱海源头及流域得到更有效治理,并充分利用建成的湿地培植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旅游,最终实现生态建设良好、人居环境更佳、生态经济发展共赢。”
美丽自信:生态屏障重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实现这一构想离不开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保护与开发建设。洱源县多年来一直倾力于生态屏障建设、森林洱源建设,努力实现洱海源头天蓝、山青、水净的良好生态目标。
切实加大“森林洱源”建设,实施“绿色走廊”示范工程,积极发展林果产业, 以核桃为重点的林产业实现重大突破。目前,全县核桃基地面积达75.28万亩,核桃总产量达800万吨,核桃总产值2.4亿元,种植范围覆盖了全县9个镇(乡)83个村委会和80%以上的山区农户;全县华山松面积达22万亩,产量831吨,产值达2492万元;全县梅子面积达9.7万亩,产量1万吨;以松茸、牛肝菌等野生食用菌及松子、松香、松脂、森林蔬菜、森林药材等为主的林下资源开发总产值达3000多万元。
生态屏障建设扎实开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3.34万亩建设任务,兑现惠农资金12201.39万元。累计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种植业项目经济林种植9.52万亩,补植补造1.48万亩的建设任务;实施天然林资源森林管护203万亩,公益林建设43.42万亩,累计完成投资7111.57万元,全县林木绿化率达60.3%;累计完成2.22万口沼气池、4万眼节能灶、0.14万户太阳能建设任务,完成投资2760.71万元。
“30年前,我们后面的山上树木特别多,森林茂密,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错误,总认为靠山吃山,森林破坏程度很大。近十多年以来,政府加大对我们山区群众的生活扶持力度,让我们退耕还林,调整种植结构,不但植被保护好了,我们还发展起了绿色经济,以核桃、梅子为主的经济林果逐步成为我们的主要经济收入。去年,我家经济林果收入已上数万元,以后会逐年增加。”这是家住茈碧湖镇碧云小甸村村民杨汉庭发自内心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