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化发展的新景观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鹤庆县 发布人:鹤庆县 作者:王永刚 段培灿 沈 浩 杨富东 发布时间:2013-03-18 15:08:48
特色化发展的新景观
——来自鹤庆新华村的报道(展示篇)
编者按:彩云之南的神奇美丽,不仅在于其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独特绚烂的民族文化,更在于其鲜明的区域特征、浓郁的时代精神濡染下所彰显出来的现实形象,而那些随时光流逝冶铸在人们记忆中的坐标式的一个个地方、人物和事件,就是与时俱进的当代云南最具魅力的亮点。
马克思认为,“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市化的历史”。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就是一个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典型。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传统农业小村一跃成为蜚声国内外的现代中国特色名镇,她的发展,为红土高原推进城镇化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为中国农村城市化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借鉴,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时代典型。
金秋时节,本报记者又一次走进新华村,从一个个普通人生产生活的变迁,探访新华村改革发展的“秘诀”。
从昔日走村串寨的“鹤川银匠”到今天远近闻名的“工艺大师”,从一个阒寂萧疏的小村落到享誉省内外的“中国银都”,鹤庆新华村,以普通小铁锤千年相同的敲打姿势,踏实而坚定地敲碎困难和险阻,趟出了一条闪耀着民族手工业文化特有光芒的城镇化道路。
旭日刚刚升起,一批批海内外游客便涌入新华村。这个有着5700人的村庄,每天接待的游客量高达万人,良好的比较效益吸引了90%以上的村民参与到旅游业的发展中加工、销售银铜饰品,发展餐饮等服务业。农业生产在当地群众收入中的比重不到10%。新华村已然跨过了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进入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时代,“农民”已经被“老板”“师傅”“员工”替代。新华村不再是“村子”,而是中国最大手工制作银饰品的加工批发销售集散地,同时正在成为一座人民生活安康、产业兴旺、生态优美的现代高原新城。
置身这个被誉为“银都水乡”的小镇,人们发现,新华村村名中所寄托和蕴含的新生荣华的美好意旨,正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不断被实现。
村民富了 古老村镇美起来
每天清晨,黑龙潭粼粼波光间都会按时响起千年不变的叮当叮当的“音符”,像水珠喷涌,像玉珠落盘那是新华匠人们打制金银铜器的声音。
早在南诏国时期,新华村就有人从事金银铜器的加工制作,然而直到上世纪80年代新华村的旅游业还没有发展起来之前,这项民族传统手工艺在新华村还只是一种副业,村里的匠人们只是为生活所迫而走村串寨的“小炉匠”,收入微薄、房屋简寒是当时整个村子的真实写照。当地流传的一首民歌这样唱道:“挑起担子泪汪汪,为了生活走四方。走了四方难见面,千言万语痛断肠。好像那个花椒树上挂腊肉,挂心挂肝挂爹娘。”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新华村以建设民族旅游村为契机,着眼开发金、银、铜器等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村社经济得以发展。2000年以来,通过积极建设旅游小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和鼓励村民们开展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加工制作,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新华村的民族传统手工艺达到了有加工、有销售、有展示、有效益、有形象、有名气的“六有”目标,逐渐形成了“家家有手艺,户户是工厂,一村一业,一户一品”的生产格局,新华匠人们告别风餐露宿的艰苦行程,不再愁产品的销路,许多人还在村中开起了商铺,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牌子。
寸光伟今年35岁,是新华村光芝原始手工艺作坊的“坊主”。从小就喜欢制作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他,15岁就能独立打制杯、壶、碗等简单器皿,去年2月被云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特聘为民族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师。说起新华村“城镇式”的变化,寸光伟显得很激动:“我们村已经不是一般的农村了,大家过的生活不比城市里的差!”寸光伟告诉记者,自己每年打制金银铜器的利润有10多万元,2003年家里建起了新房子,2009年还买了一辆越野车。
目前,新华村从事金、银、铜器等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加工制作的户数已达900多户,其中全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12户,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有13户,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有211户;全村直接从事旅游业的群众有2000多人,占全村劳动力的90%以上。
特色手工艺产业拉动了旅游业,旅游业又催生了服务业的迅猛发展,经营商铺、开客栈、开农家乐成了村民的又一致富出路。南邑村民小组的寸锡全很有代表性,他向记者盘点了自己的收入来源:出租街边一楼3间铺面每年有9万元的收入;自己在二三楼开起了客栈,设了16个房间,每间60元,旺季的时候能到100元;屋后的院子里办起了加工银器的小作坊,并在客栈设置了专柜销售。他告诉记者,近年来订单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预计今年木碗能做5000多个,小酒杯能做到7000多个。
新华村在建设旅游小镇的过程中,还将富余的劳动力转移到旅游业和商业,单是经营管理新华村AAAA级景区的大理白族自治州银都水乡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就吸纳了村内700余人就业,旅游业真正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村容美了 生态村镇活起来
“大梁上面一朵花,元宝丢向主人家。接得住荣华富贵,接不住富贵荣华。”木匠师傅将一甑有大有小的包子吊上大梁后,一边口颂祝福语,一边将包子抛向新房子的四方,霎时间,鞭炮声、唢呐声、锣鼓声、榔头敲打声齐鸣,等候在四周的男女老少都欢呼着来抢包子。
这是记者在新华村采访时看到的村民家里上梁立柱的景象。村干部介绍,现今村里修建房子,大都沿袭着白族民居的原有形式。“除了上梁立柱,我们在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和内外装修等方面,都遵循自己的民族风格,既美观又有特色,将我们新华村这一旅游小镇的魅力衬托出来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村子的人文生态。”新华村党总支书记杨海清说道。
新华村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拥有仙人洞题诗、古戏台、水磨坊、火草衣、瓦猫等独特的文化资源和艺术资源。银都水乡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赵智介绍,为了保护好这些文化资源和艺术资源,新华村对文化遗产进行深度挖掘整理,对十几位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和民间音乐师重新定位包装宣传。同时,银都水乡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还在景区内增设了银器手工艺加工体验作坊、鹤庆民间传统造纸、鹤庆手工泥塑瓦猫体验园、鹤庆音乐文化传承园以及白族婚俗表演、白族洞经音乐展演等旅游文化主题活动和互动性活动。“这些举措,进一步突出了新华村的文化主题和文化内涵,使新华村旅游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和文化气息,村民很满意,游客很喜欢。”
新华村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保护并重,两者相得益彰,村容村貌越发美丽。现在到新华村,无论是拣宽敞的村道信步而行,还是循深幽的小巷释车而走,鞋子和裤脚都不会轻易弄脏,路上也几乎见不到一个烟头。随意走进一户村民家中,院心的泉眼汩汩冒着清水,鱼儿在潭中自在悠游,潭里的水和村里的溪流一样,透亮纯净,清澈见底。
许多游客都对新华村的村容村貌赞赏有加。多次到新华村观光的浙江游客黄宗胜说,“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生动鲜活。作为高原水乡,家家有泉眼,户户见流水,保护得如此之好,着实令人刮目相看。”鹤庆县旅游局副局长赵庆华介绍,结合新华村国家AAAA级景区的创建工作,鹤庆县和银都水乡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先后共投入资金3亿多元,完成了新华村及景区的五大项目:一是实施小桥流水及美化工程,对村内原有小桥流水和排污工程按景区发展需要和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进行改进;二是实施黑龙潭、清水河等水系治理工程,使新华村内及周边的所有水体均达到国家类水质标准;三是启动凤凰山佛教文化区和生态园区建设工程,建立起生态环保屏障;四是实施草海保护工程,累计退田140多亩、退鱼塘241亩,清淤7.8万立方米,改善了湿地水质,有效地保护了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五是实施AAAA级景区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包括新华村村中道路、停车场、旅游厕所、排污设施、自来水工程等。现在,村里菜市场、自动取款机、医疗诊所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活脱脱就是一个别具特色的现代城镇。
村风新了 和谐村镇靓起来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新华匠人步入了“最为辉煌的时代”,千年技艺经过长时间的发酵,酝酿,终于在改革开放的灿烂阳光里,开出炫目花朵。新一代匠人从老一辈那里学到了基本的加工制作技艺,再融合各种加工技法,使得祖传的手工技艺大放异彩。寸发标,创造性地设计研制了九龙壶、九龙火锅、九龙桶等一系列产品,将产品销售到美洲、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12月,他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洪钰昌,在一则神话故事的启发下,研制开发了纯银百家锁和各式手镯,经过几年的努力,结合奔走四方积累的经验,他把百家锁、银手镯等传统饰品开发成了一个产业……
可以说,这一切都源于新华匠人求新求变的精神,而这种求新求变的精神,映照在新华村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表现为新华人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
“甸南重文,甸北重商”是流行于鹤庆坝子的一句俗语,说的是鹤庆古城以南的地区侧重于文化教育,轻视商业经营;古城以北的地区侧重于商业经营,轻视文化教育。
新华村属于甸北,1000多年来,重商的风气较重,许多人年纪轻轻就跑到外地做买卖,缺乏系统的文化学习。近年来,新华村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2004年,村里投资400多万元,新建了一所占地16亩,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小学。2011年,积极争取资金17万元,新建了学校学生食堂,购置了炊具,解决了本村留守儿童就餐难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加上娃娃们的刻苦用功,我们村现在每年都有30来个娃娃考上大学,与以往相比,简直难以想象!”谈到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成绩时,村党总支书记杨海清乐呵呵地说道。
在旅游业和传统手工艺品加工制作产业的带动下,新华村有很大一部分村民先富起来了,但富裕后的村民中有部分人不会理财,开始在婚丧嫁娶、屠宰年猪时大操大办,吃喝之风日益盛行,攀比之风逐渐形成。为此,新华村村两委想方设法改变这种现象,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村党总支组织召开了由党员、村两委、老协代表、群团组织代表参加的扩大会议,将改革旧俗、移风易俗的主张提了出来,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形成了村规民约。2007年底,新华村正式执行杀年猪不大肆铺张请客的规定。而后,村里又趁热打铁,推出了缩短停灵时间为3到5天的建议,对中午十二点以前出灵的丧事进行改革,此举再次得到了村民的支持。通过改革旧俗、移风易俗,全村每年可节约资金2300多万元,而且还减少了酒后寻衅滋事和交通肇事等社会不安定因素,确保了一方平安。
现代文明的渗入,社会发育程度的提高,村民对幸福生活也有了新的要求:希望像城里人一样拥有良好的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享受城市居民一样的养老保险,有着完善的金融服务和其他社会服务设施。
“200万元的资金已经到位,只要办完土地手续,新华村中心幼儿园就可以开工建设”,“现在新华村跟县城比没什么区别了,水是自来水,电是双电源,路有一级路,路上有太阳能路灯,整个村里有垃圾桶、垃圾车,通讯是光纤、宽带都进户了。”村委会副主任洪荣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