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洱源县 发布人:洱源县 作者:施新弟 发布时间:2012-08-23 15:37:07
近年来,洱源县坚持生态立县,始终把洱海保护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加强领导,防治结合,标本兼治,扎实推进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着力实施洱海保护治理“六大工程”和生态文明“七大体系”建设,不断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抓机制构建,保障工作有效落实。成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联系领导任副组长的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领导组,并组建了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领导组办公室,在洱海流域六镇乡设立了环保工作站。县处级领导和乡科级领导共163名按要求缴纳了2000-6000元不等的风险抵押金,各镇乡也结合实际实行了站所和村委会缴纳风险抵押金制度。制定出台了定领导、定班子、定目标、定经费、定考核、定奖惩的“六定”抓落实工作机制,明确目标任务、责任领导、工作人员、考核奖惩措施,保障工作高效运转。县与镇乡、镇乡与村委会、村委会与村民小组、村民小组与农户层层签订了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书,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采取由县委书记、县长、县委副书记担任三条入洱海主要河流的总河长,由县委常委、县人大主任、县政协主席、县政府副县长分别担任相关河道的河长,由各镇乡党委书记、镇乡长任镇乡内河段的段长。
抓氛围营造,树牢生态文明理念。抓实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机关、进农村、进公共场所,着力营造洱海源头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在各镇乡设立生态文明学校,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组织开展环保小卫士、“绿色家庭”和十佳“环境卫士”评选活动,培育绿色细胞工程。洱源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及做法也引起中央及省州媒体的广泛关注,先后在新华社《内参》、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刊播新闻上千条。“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和“保护洱海使命光荣、发展洱源责任重大”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抓面源控制,切实减少入湖污染。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业,培植中草药材产业,扩大旱作物种植,有效调整优化了种植业结构,减少了种植业面源污染。二是大力推广控氮减磷补钾增素、测土配方、增施有机肥等科技措施。完成控氮减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9.67万亩,中心示范样板建设5500亩,少施化肥2083吨;累计推广配方施肥160万亩,施用配方肥3440多吨,少施化肥4773吨;实施农业血防水改旱5500亩,减少化肥用量3.08万公斤。三是积极探索人畜粪便处理新模式。采取由政府适当补助、企业投资、集体提供建设用地、农户出资购买灶具设备的方式,在洱海流域乳牛养殖集中的镇乡配套建成10座人畜粪便处理太阳能中温沼气站,年处理人畜粪便2万多吨,为1600多户农民提供管道沼气服务,探索出了减少人畜粪便污染的新途径。四是改进全县畜禽养殖方式。加大农田种草养畜、牲畜卫生厩改造、畜禽饲养管理综合配套技术等推广力度。
抓点源治理,有效控制污染排放。进一步加大截污、治污、净污力度,完成了县城老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和洱海流域宾馆、饭店、山庄等废水排放企业整治工程,建成邓川、右所、三营、牛街、凤羽5个集镇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工程和右所镇下山口片区村落污水处理工程、凤羽镇凤翔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洱源一中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等污水处理系统,新建了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场。完成了洱海流域90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及22个中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建设,大力实施洱海流域“百村整治”项目。“源头管理、分类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运、集中处理、综合利用”的县城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有效开展,购买了垃圾分类收集车、垃圾分类收集桶,并实施了机关单位分片挂钩制度;“农户交费、政府补助、分类收集、定时清运”的农村垃圾管理新模式有效推广。同时,为进一步做好垃圾减量化工作,在各镇乡远离村庄、水源、风景区、环境敏感点、下风向的地方建成了18座小型垃圾焚烧处理站,有效解决了农村垃圾处理问题。
抓生态修复,改善低污水体水质。按照“总量控制、点面结合、活水疏导、退塘(耕)还湖、生态恢复、经济建设、人文景观、天地合一”的建设原则,实施了西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加快了海西海水源保护、茈碧湖饮用水水源地湖滨带修复工程建设,抓好邓北桥湿地扩建和上村、消水河、草海、东湖、绿玉池等湿地修复保护项目,努力建设万亩湿地,实施了永安江、罗时江、弥苴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有效净化处理低污染河水。积极大胆探索创新湿地建设管理机制,逐步形成湿地建管养一体的长效机制。切实抓好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 “森林洱源”建设,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四旁植树和宜林灭荒行动。实施“绿色走廊”示范工程,累计绿化造林41.48万亩,退耕还林12.34万亩;义务植树80万株,建设公益林43.42万亩,发展核桃49.4万亩,华山松17.2万亩,梅果10.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7.9%。(施新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