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过宾川战斗遗址:宾川南薰桥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宾川县 发布人:宾川县 作者:张旗 发布时间:2013-07-11 13:59:45
南薰桥,坐落在宾川县州城镇南门外离娄河(古名钟良溪)上,是一座单孔石拱牌楼式风雨桥,距县城金牛镇约10余公里。州城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原为明、清两代宾川州治所在地,故名州城。自明弘治七年(1494年)置宾川州,筑大罗卫城,即州城,1913年改宾川州为宾川县,州城又为宾川县城,至1956年宾川县城迁至牛井,州城才结束了作为宾川州、县治所的462年历史。
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南薰桥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由宾川知州朱官主持兴建。现存的桥梁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九月黎元熙主持重修,桥长15.6米,宽5.16米,高3米,条石为基,木瓦建牌楼;雕梁画栋,檐牙高啄;廊桥卧波,古朴坚美。桥两端为门亭,内立碑记;中为正亭,两侧设栏杆、坐方;桥头悬挂“南薰桥”金字红匾。结构精巧,工艺精湛,历经风雨数百载,仍巍然壮观。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曾两次拨款维修,现保存完好。
南薰桥不但年代古老,而且也是红军长征历史的见证,由此,又名“红军桥”。1936年4月,贺龙、任弼时率红二、六军团长征过宾川,在州城遇反动势力阻挠。4月20日拂晓,红军派出一位团参谋长带着5个战士,经南薰桥,抵城南门喊话谈判。守城顽敌公然开枪打死红军谈判代表,红军被迫攻城。战斗中,南薰桥成为红军的掩体和抢救伤员的临时救护所。当日下午,红军攻克州城,歼灭守城顽敌。是役为红二、六军团途经滇西最为激烈的攻坚战,打出了红军军威,有力地教训了反动势力。此后,红军途经鹤庆、丽江、中甸,敌人闻风丧胆,逃之夭夭,不敢再负隅顽抗。
1988年5月27日,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南薰桥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26日,中共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将南薰桥列为州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桥名“南薰”,表现了古代执政者爱民求治之良苦用心。
据明代李元阳《南薰桥记》(清雍正《宾川州志》卷十二)载:“嘉靖二十三年正月甲子,宾川知州安庄朱君作桥于城之南门。越三月朔,桥成。明日丙午,州之宾僚士儒合酹于桥,祝爵于侯。维时凯风景明,其为士者歌薰风之诗。宾曰:其以‘南薰’名桥,侯之惠和,其永于吾土乎!乃驰龙津何邦宪书,征灵鹫山人李逸民为之记。”这段文字记载了该桥为知州朱官主持兴建及开工、竣工的时间和桥命名为“南薰”的经过。南薰桥于1544年正月甲子破土动工,过了三个月竣工之时,全州(县)官绅士子在桥上集会举行庆典,并向朱知州敬酒祝贺。其时春风和煦,阳光灿烂,朱知州兴致很高,在庆典上给与会的士子们放歌吟唱先秦古歌《南风歌》。现场有识之士即倡议:“如果以‘南薰’ 为桥名,知州大人惠民之德政,将会永远地留在我们宾川土地上啊!”于是就派人骑快马请何邦宪(宾川第一进士,时任职省外)题写桥名,请云南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李元阳(大理人)撰写《南薰桥记》。
品味这段文字不难看出,桥命名为“南薰”实乃知州朱官的主张,但他不专断,而是在竣工的庆典上婉转地提示,获得了民意的认同。
“南薰”即南风,又称薰风,薰是清凉温和的意思。其典出自先秦古歌《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南风歌》相传为舜帝所作,全诗虽只四句,但情思复杂。它借舜帝之口抒发了先民对“南风”既赞美又祈盼的双重感情。因为,清凉而适时的南风,对万民百姓的生活是那样重要,不可或缺。“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愠是怨恨的意思,赤日炎炎,暑气如蒸,百姓怎能无怨?而南风一起,天气转凉,万民必有喜色。“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适时的南风啊,可以使万民百姓财源茂盛,丰产增收。
由于对“南风”的赞颂和企盼,是通过拟想的舜帝口吻表达的,因此,经后世儒家诗评家的阐释,“南风”逐渐具有执政者体恤百姓的象征意象,历代诗人也常以“南风”来称颂执政者对百姓的体恤之情和煦育之功。南薰桥的命名,反映了古代有作为的执政者的理想。
南薰桥
南薰桥
南薰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