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五大措施加强湿地建设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洱源县 发布人:洱源县 作者:施新弟 发布时间:2013-06-13 10:25:01
近年来,洱源县不断加大了投资建设力度,把保护和建设湿地作为建设美丽幸福新洱源的首要任务来抓,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加快湿地建设步伐,确保了向洱海母亲湖输送清洁的水源。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制定湿地保护规划。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之路,始终把湿地保护和恢复建设作为提升洱海入湖水质的重要措施和主要抓手,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遵循“总量控制、点面结合,活水疏导、退塘(耕)还湖,生态恢复、发展经济,人文景观、天人合一”的治理方针,形成以净化水质、供水行洪、生态景观、观光旅游、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调节气候等多功能的洱海源头湿地群。在对全县天然湿地、近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进行全面普查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先后编制出台了《洱源县湿地保护总体规划》、《西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海西海环湖绿化总体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意见》等一系列规划和指导性文件。
二是加强宣传发动,强化湿地保护意识。大力开展生态文明“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在报纸、电视台开辟生态文明宣传专栏,在学校开设了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课程,制作永久性宣传牌300多块,发放《致全县人民一封信》6万封、《幸福洱源·生态家园》宣传挂历1.5万册、《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宣传画6万张、环保布袋5千个,与6.8万农户签订了《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书》,编辑出版了《走生态文明之路》一书,不断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加强湿地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投资450万元打造凤羽河洱源县城段生态文明宣传长廊。从2009年开始把每年1月作为“保护洱海-洁净·绿化家园”活动月,组织全民参与湖泊清洁、河道疏挖、垃圾清运等义务活动。积极开展“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湿地保护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参与湿地保护恢复的积极性。
三是突出综合治理,积极探索建管模式。认真总结多年来洱海保护治理的实践经验,统筹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形成了“划定范围、种养管治、自主经营、政府补助”的湿地建设模式,采取政府与群众相结合、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系统与局部相结合、保护与建设相结合的“四结合”方式,确保近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建一块成一块,成一块活一块”,努力实现“以湿养湿”的建设目标。对主要河流、沼泽地、水库、湖泊湖滨带等采取划定界线管护,取缔网箱养鱼和湖泊面山石灰窑,合理投放鱼苗,疏通湖泊水道,组织打捞水葫芦,种植垂柳、芦苇、水冬瓜、莲藕、茭草等各类植物,西湖与洱海同步实行半年封湖禁渔。同时,积极引导周边群众在界定区之外的河流沿岸、低洼地块、沼泽地等区域种植海菜、莲藕、茨菰等水生经济植物。综合考虑湿地的水利功能、净化功能、景观功能、生物功能等,因地制宜选择湿地恢复建设,努力把湿地恢复工程建设成“生态工程”、“富民工程”、“幸福工程”。
四是强化工作措施,加快湿地建设进度。投资3497万元完成茈碧湖“三退三还”试验示范工程,实施了凤羽河口湿地建设、湖滨带修复和鱼塘、餐馆、农家乐、休闲山庄等综合整治工程,实行“退塘还湖、退房还湖、退滩地还湖”,拆除沿湖建筑3338㎡,退出渔塘和滩地513.8亩。截至2012年底,全县累计投入湿地建设资金5356万元,建成湿地面积2716亩,分别实施了海西海前置库湿地及湖滨带建设、东湖湿地建设、茈碧湖草海湿地建设、邓北桥湿地建设、县城及集镇村落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人工湿地建设等工程。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成效显著,围绕“引洱入宾济祥”调水工程,切实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步伐。总投资1.2亿元、库容为1152万m3的三岔河水库已投入使用,概算投资1.4亿元、库容为402.2万m3的凤羽河水库(罗坪山天池)工程已于2012年9月开工建设,茈碧湖水库扩容增蓄工程前期工作有序开展。
五是加强组织领导,高标准推进湿地建设。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为组长,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和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洱海流域6镇乡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洱源县“万亩湿地建设”工作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工程指挥部,抽调63名机关干部参与万亩湿地建设,形成了统一指挥、综合协调、狠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湿地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实行“两江一河”河段长制,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负责河道综合治理;成立了洱源县湿地管理局,为正科级机构,加强湿地监管力度;洱海流域6镇乡成立了环保监测服务中心,并配齐分管环保工作的副镇乡长;全县共聘请了310名垃圾收集员和100名河道管理员(滩地协管员);于2011年在县法院设立了大理州第一个环境保护法庭,归口办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