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宗瀚与剑川石窟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 发布人:大理白族自治州 作者:尹振龙 发布时间:2013-08-28 08:32:16
赵宗瀚,著名白族诗人、学者赵藩次子,字澄甫,一字橘农,别号稚蝯,剑川金华镇人。幼居剑川,光绪二十七年(1901) ,随父至四川。赵藩亲授经、史、子、集等诸子百家之学,常以诸葛亮“勤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勿以明志,非宁静勿以致远”教诲他,作为立身行事之本。 民国7年(1918) ,至广东任交通部简任秘书、交通部路政司司长。这期间,加入著名文学团体“南社”,结识柳亚子、章士钊等人,章士钊曾赠“结识人间赵景仁”句。民国18年(1929),龙云任命其为云南省政府办公厅主任。此后追随龙云达十五年,尽职尽责,颇得龙云之器重,殁后,龙云亲临寓所,洒泪悼念。著有《淡静宦诗文抄》、《橘农诗文集》、《石宝山小志》、《淡静宦日记》、《还读书堂日记》、《汤铭盘语日记》、《癸酉日历》、《戊寅日记》等。
剑川石宝山,峰峦叠嶂,古木掩径,谷涧清幽,峰奇石异,文物古迹众多,是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开凿于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的首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钟山石窟;始建于元代的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为“云南悬空寺”的宝相寺及建于明末清初的海云居、金顶寺及灵泉庵等寺宇。每年农历七月的“石宝山歌会”被称为“白族情人节”,历史悠久。但从明景泰《寰宇通志》、《景泰云南图经》和《大明一统志》到清代《云南通志》、《大清一统志》及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都对石宝山只有简略的记述。
纂辑石宝山专志,以赵宗瀚的《石宝山小志》为首创之作。由于赵宗瀚先生的遗著没有公开出版,所以这《石宝山小志》也就鲜为人知。直至1953年,赵氏后裔把昆明家中的数万卷藏书捐献给云南省图书馆,此书才被后人知晓并引起重视,其大部分内容被收入《云南地方志佛教资料琐编》中。此书分为二卷,共6万多字。卷首有赵藩审阅后所写的诗序。第一卷为《山水篇》、《伽蓝篇》、《缁羽篇》、《金石篇》和《艺文篇》等五个部分。第二卷辑录元明清历代文人古今体诗245首。
从其内容来看,此书内容应为赵藩、赵宗瀚父子数次登临石宝山所亲眼目睹及山中各处寺宇僧人的介绍,《艺文篇》多数辑录于地方古文献。赵藩在光绪庚子年(1900年)游访石宝山,并在山中逗留五六天,遍访山中各处寺宇古迹。宣统二年(1910年),赵宗瀚携亲友游访石宝山,也遍历山中各处寺宇古迹。宣统三年(1911年)夏,赵藩携家人重访石宝山,赵宗瀚随父再往。赵氏父子为剑川名士,几次访山,都应受到山中各寺宇僧人的热情款待,收集有关石宝山的遗闻轶事,实属不难。当时石宝山各寺宇大都虽已残落破败,但匾联碑刻还应幸存,所以书中所收史料,对研究石宝山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著名南诏史研究专家杨延福先生根据书中《送梁居士占仙归石宝山海云居序》的落款“壬戌冬十月廿三日石禅老人赵藩撰,子宗瀚书”,推断成书时间约在1922年。
《石宝山小志》中记录了许多有关石钟山石窟及其寺宇历史沿革的珍贵资料。
在《金石篇·造像五》中对剑川石窟造像内容进行记录描述,其中对明王堂、华严三圣、维摩诘经变及甘露观音进行具体生动的描绘,还对其大小进行记录。对石钟寺区王者造像窟的人物、器物也有描述及探讨,称二王者冠服壮丽,“如吐蕃王者”。阁逻凤窟“一僧傍坐,殆其国师,二从官侧坐,殆清平官也。”这些观点认识,直至今日依然得到历史学家的认可。称狮子关的梵僧像、波斯国人像为元时波斯人自刻其像。最为可贵的是赵宗瀚也和李元阳一样对西涧石窟进行描述,“中山西涧之中,有石龛三十六处,互相连属,龛中有石佛,一百零八尊,长皆约尺许,或坐或立,形状不一,像皆中空,旁衬以狮象杖锡佛钵楼阁云水等物,镌镂皆精”。但时至今日,李元阳所记的“岩洞及石罗汉”,赵宗瀚所写的“石龛三十六处”皆未发现,这是剑川石窟研究中的历史遗憾。
在《伽蓝篇·石钟寺》中对石钟寺的创建有这样的记载:“(石钟寺)在中山,石宝之南支也。蒙诏细奴逻游猎至此,见岩龛刻诸佛天王像,甚伟怪,濒岩一巨石,状若覆钟,遂建寺,因以名之,盖当唐高宗时,其后递有修葺,今渐颓敝。”此说虽然令人难以置信,但却给后人提供了石钟寺创建年代的一些信息。并且书中称石钟山为中山,石钟寺崖壁为“中山石岩”,狮子关为“中山狮子岩”,这为我们研究剑川石窟的历史沿革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
此外,书中辑录的《游石宝山过狮子关序》、《狮子关题名记》及《石宝山唐代造像歌》等文章及李元阳的《石宝中岩》、赖钟俊的《石钟山石佛》、桑映斗的《石宝山纪游百韵》等众多有关剑川石窟的诗篇,是研究剑川石窟极为宝贵的文献资料。
赵宗瀚先生作为剑川一代人杰,其道德文章,令人高山仰止。其《石宝山小志》为石宝山最重要之志书,为剑川石窟研究者案头必备之书,亦为我终身必读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