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县因地制宜打造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云龙县 发布人:云龙县 作者:赵雪梅 发布时间:2012-11-07 14:02:14
云龙县因地制宜打造群众脱贫致富的
“绿色银行”
(<今日云龙>记者 赵雪梅) 时下正是采收核桃的季节,记者走进宝丰乡大栗树村委会黑羊箐村民小组,村里95%的核桃果已经采收完成,村民胡红光正在采收最后一批核桃果。胡红光说,20多天前,家里就开始采收,当天摘果,当天剥皮、烘烤。这样做,核桃好看,能够卖个好价钱。
胡红光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种核桃,最初时数量很少,只是栽种在房前屋后、沟边箐旁的空地里。从2003年起,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胡红光把家里的水田也拿来栽核桃,陆陆续续种了400多棵核桃树,去年收入超过了5万元。胡红光告诉记者,以前这些地都是拿来栽包谷,种小春、烤烟,现在全部拿来栽核桃,这样人更清闲、经济效益更好。
2003年以来,云龙县结合林业产业化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和泡核桃基地县建设,采取择优化发展、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市场化经营的模式,走粮林间作、退耕还林、“四旁”种植相结合的路子,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管理水平,推动核桃规模化发展。也就在那一年,云龙县广大群众纷纷拿出好田好地,广泛种植核桃。胡红光所在的大栗树村委会种了15000亩,目前已有70%挂果。在核桃树还没有进入挂果期时,村民们采用粮林间作的方式,在核桃地里种包谷、栽茶叶,一地多收。随着核桃产量的逐年增加,村里组建了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仅解决了群众销售的问题,还对群众给予管理上的技术指导,提升核桃品质,让群众多增收。目前,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117万亩、产量2万吨、产值突破5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达2000元以上,核桃产业已成为云龙县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
近年来,云龙县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和环境条件,走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道路,大力发展以泡核桃、麦地湾梨、茶叶为主的经济林果种植,因地制宜打造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在麦地湾梨发展上,县委、政府将它作为云龙县发展特色经济和加快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新建5万亩优质麦地湾梨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到“十二五”末全县标准化种植面积达8万多亩,产值达1.6亿元的发展目标,并明确提出了“精心管理、改造提升、稳步发展、提质增效”的产业发展方针,积极稳步发展无公害、绿色麦地湾梨生产基地,麦地湾梨投产面积逐年增加,目前全县麦地湾梨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总产量达1万多吨,产值达2千多万元,广大果农增收效果明显,麦地湾梨产业已逐步发展成为振兴云龙县县域经济的一项优势产业。 县委、政府同时把茶叶产业列为重点特色产业加以培植,对茶叶生产、加工、营销、科技等方面进行集中扶持,成功走出了一条“有机、特色、优质、高效”的发展路子和“农户+基地+公司+品牌连市场”的发展模式,既规范了茶农的生产经营行为,又解决了茶农生产加工和营销方面的困难,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目前全县共成立了5个茶农专业合作社,1个茶叶协会,茶叶种植面积达2.7万亩,年产量达450多吨,年产值达4240万元,已建成5个茶叶精制所6个初制所,“云腾”牌天池碧绿茶、“大栗树”牌云龙绿茶分别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新开发的团结“佬倵”茶市场供不应求。茶叶产业已发展成为云龙县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