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 发布人:大理白族自治州 作者:涂序波 发布时间:2013-01-09 13:20:54
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二0一二年洱海保护与治理工作巡礼
□ 涂序波
核心速读:回眸5年,洱海保护治理取得喜人成果。2012年,“2333行动计划”开始实施,洱海保护治理及全州生态文明建设开启了新的征程。
2012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对洱海保护治理“减源、截污、修复、再利用”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这次会议之所以选择在大理召开,主要是为了让大家实地感受大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学习借鉴洱海保护的经验。多年来,大理州把洱海保护治理放在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科学规划、重拳治污、创新机制,使洱海这颗高原明珠闪烁出亮丽的风采。”这是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纪恒2012年9月24日在大理召开的全省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领导小组会议暨洱海保护工作会议上的开场白。
回眸洱海保护治理的5年间,我州群策群力,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把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放在首位,树立落实“保护洱海就像保护自己的眼睛”的理念,使洱海保护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洱海水质连续5年总体稳定保持在Ⅲ类,其中有21个月达到Ⅱ类,2012年,洱海水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回眸5年,洱海保护治理取得的成果可喜可贺。然而,全州各族人民并没有为此而陶醉,在2012年,又开启了新的征程。
2012年9月24日上午,洱海流域“两百个村两污治理、三万亩湿地建设、亿方清水入湖”三大重点工程正式启动。州委书记尹建业在全省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领导小组会议暨洱海保护工作会议上提出,大理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地位不动摇;积极构建洱海保护治理新格局,认真落实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细化项目实施时间,分解目标和任务,加强对各项重点工程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工作落实到位;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文明素养,使每一位社会成员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洱海保护成果的共建共享,不断提升全州各族人民的幸福指数。
为实现新的宏伟画卷,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州结合洱海保护治理及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制定了实现洱海Ⅱ类水质目标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实施好“2333”行动计划,及时完成了洱海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该规划包括城镇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项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类项目、农田面源污染防治类项目、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环湖生态治理项目、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项目、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项目、底泥疏浚工程类项目共9类48个项目,总投资4亿元;编制完成了洱海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实施方案,该方案共规划有61个项目,计划总投资49亿元。
与此同时,在短短一年内,我州充分发挥宪法赋予的权力,制定、通过并向省人大上报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海西保护条例(草案)》,洱海海西保护逐步走上法制轨道。
在具体工作中,州财政及时下达配套资金4410万元,使洱海生态环境保护试点项目稳步推进,其中,洱源县生活垃圾处理场和大理市海东垃圾焚烧发电厂主体工程基本完成;以沿湖沿河养殖污染和农村两污治理为重点,自然村为单位,实施200座村落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和完善工程,先期启动了87座村落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工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强对流域内的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及旅游接待设施等的重点整治;根据2012年洱海流域地区气象、降雨、洱海出入水量和湖泊水生生物预测情况,对2012年全年洱海水质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预测;结合“洱海保护月”活动,全民开展环洱海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整治范围包括环洱海入湖沟渠、村落、排污口、滩地、苍山十八溪、各湖湾。此次环境整治共组织38054人次、4679车次,清理河流沟渠317条,长度达28.28千米,清除垃圾13935吨、淤泥3873吨、粪便1710吨、库塘污水3410立方米。
大理日报2013-1-8 A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