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大理乡亲纪念梁漱溟先生诞辰120周年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 发布人:大理白族自治州 作者:王 锋 陈 勇 发布时间:2013-12-18 10:07:54
今年是我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诞辰120周年。国内外学术界、文化界通过各种形式,纪念这位学富五车、风骨傲然的学者和大师。
梁漱溟先生有着清晰的云南大理白族血统。12月7日,大理州人民政府驻北京联络处、在京白族及大理乡亲联谊会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在京大理乡亲纪念梁漱溟先生座谈会”,共同缅怀梁漱溟先生。中国首例试管婴儿培育者张丽珠教授,北京大学唐有祺院士(张丽珠的爱人),梁漱溟先生的亲属梁培宽、梁培恕等,大理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洪云龙,大理州白族学会会长赵济舟,在京白族及大理乡亲联谊会会长杨聪、副会长兼秘书长王锋,大理州文化局局长王峥嵘,大理州白族文化研究院院长和生弟、副院长赵润琴,大理学院教授张锡禄,大理市副市长杨静玲,在京大理乡亲代表李绍尼、寸丽香等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大理州人民政府驻北京联络处主任杨煜华主持。
座谈会上,大理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洪云龙代表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讲话,他指出,当前白州正在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大理,对梁漱溟先生最好的纪念和告慰,就是学习他的崇高精神,继承他的改革思想,弘扬他的优良作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让全州人民生活得更加自尊自信、幸福安康。
大理州白族学会会长赵济舟对梁漱溟先生的思想和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并重点指出,作为白族母亲培育的一个杰出儿子,梁漱溟先生的思想、精神与白族文化精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几百年以来白族众多优秀儿女,都和梁漱溟先生一样,其思想轨迹、人生道路、人格追求,都有很多相同和相似之处,闪耀着共同的光辉。
在京白族及大理乡亲联谊会会长杨聪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达了在京白族和大理乡亲对梁漱溟先生的崇敬之情,并对梁漱溟先生的家属进行了诚挚的慰问,希望他们进一步密切与在京白族及大理乡亲联谊会的联系。
大理学院的张锡禄教授是来自大理喜洲的张氏后人,也是梁漱溟先生的姻亲,他深情回顾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到北京寻亲,并拜访梁漱溟先生的经过,现场展示了梁漱溟先生的书法真迹以及张耀曾先生(梁漱溟的舅舅)创办的革命刊物《云南》、《新喜洲》等资料,并播放了与梁漱溟先生的访谈录音,引起了与会家属和在京乡亲的强烈共鸣。
梁漱溟先生的表妹张丽珠教授与爱人唐有祺院士不顾90高龄,坐着轮椅来参加座谈会。两位资深教授深情回顾了“梁二哥”梁漱溟与大理张家的关系以及与他们半个多世纪的交往,同时也通过驻京联络处和在京乡亲联谊会向大理各族人民问好。他们对大理的深厚感情令人动容。
梁漱溟先生的长子梁培宽教授、次子梁培恕编审,大儿媳张颂华女士及其胞妹张颂茀教授、胞弟张光煜先生,长孙梁钦元教授、次孙梁钦宁总经理等从不同角度清晰梳理了梁漱溟先生与大理白族的血脉关系,并深情讲述了梁漱溟先生工作和生活中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梁漱溟先生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更加亲切,更加鲜活,也更加伟大。
根据史料和张丽珠教授、梁漱溟家人亲友的梳理,梁漱溟先生与大理喜洲白族张氏的血脉关系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张氏是大理喜洲望族,历代名人辈出。《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载: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乙未科张拱文中进士;清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科张其仁中进士;同治光绪年间,张其仁子侄张士铨(即梁漱溟母亲张滢之父)、张士彬、张士鏸(即张耀曾先生之父,张丽珠教授之祖父)同中进士;此前张士彬、张士鏸、张士铎、张继曾等又同于光绪年间中举,“一门三进士,同榜四举人”在大理传为佳话,使张家名噪一时。张家后人张士鏸之子张耀曾是中国近代法学先驱,曾任民国司法总长,主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天坛宪法草案》制定和起草;张耀曾之女张丽珠教授是我国妇产医学的先驱者,并因培育我国首例试管婴儿被誉为“神州试管婴儿之母”。
梁漱溟家族与大理张氏先后有三次姻亲关系。其一为张士鏸娶陆嘉年为妻,而陆嘉年为梁漱溟父亲梁济之表姐。其二,梁漱溟母亲张滢,字春漪,是张士铨的女儿,光绪十一年(1885年)由其叔叔张士鏸(张耀曾之父)做主,嫁给梁漱溟父亲梁济。后张士鏸夫妇先后去世,张耀曾等兄妹五人成了孤儿,梁济、张滢夫妻俩遂承担起抚育孩子的任务,并先后送张耀曾几兄妹出国学习。辛亥革命后,张耀曾从日本归来,1916年任民国政府内阁司法总长。其三,张士铨的重孙女、张懋鼎(字少怀)之女张颂华1956年嫁梁漱溟长子梁培宽。从亲戚关系上说,张懋鼎与梁漱溟为表兄弟,张颂华与梁培宽也为表兄妹关系。这也就是张颂华老人所说的“大理张氏两次嫁入梁家”,可谓亲上加亲,梁漱溟家族与大理张氏的血脉联系,也更加紧密了。梁漱溟先生的亲生母亲张滢是大理喜洲走出去的白族女性,她勤俭持家,乐善好施,含辛茹苦把梁漱溟先生养育成人,这正是白族女性的最可宝贵的品质。
梁漱溟先生一家对大理怀有深厚的感情。梁漱溟在多种著述和场合中都强调母亲是云南大理人。如在《梁漱溟全集》的《自叙两则弁于年谱之前(代序) 》中说:“及至我先母张来归则又原籍云南大理,盖外祖父张公士铨始从大理北来者。”梁漱溟对舅舅张耀曾十分尊敬,称其为“镕舅”(张耀曾字镕西),并曾担任张耀曾的秘书。梁漱溟与张丽珠为表兄妹,张丽珠教授称其为“梁二哥”。梁漱溟先生的儿子梁培宽、梁培恕,孙子梁钦元、梁钦宁等,更有着浓厚的大理情结。梁培宽、张颂华夫妻不顾年事已高,于2002年带子女回大理喜洲访亲拜祖。在《一次难忘的寻根之旅》这篇文章中,两位老人说:“十几年前,我的姑姑张丽珠教授应邀回大理讲学,返回北京后告诉我们,我们张家老家不仅在大理喜洲,而且是白族人。”在大理喜洲参观访问之后,两位老人由衷地发出了“我爱你我的大理,我爱你我的家乡”的心声。
座谈会乡情浓郁,气氛热烈,参加座谈会的在京大理各民族乡亲表示,要通过这次座谈会,学习梁漱溟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贡献和卓尔不群的学术风骨,以此激励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幸福新大理,为实现新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大理各族人民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