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洒哑巴会 人神共娱的狂欢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南涧彝族自治县 发布人:南涧彝族自治县 作者:王永虹 左先勋 黄树勋 发布时间:2015-04-08 16:32:59
3月27日,农历二月初八,笔者来到南涧彝族自治县公郎镇盖瓦洒,和盖瓦洒村民一起过哑神节。
哑神节,也叫哑神会、哑巴会、跳哑巴,彝语叫做“热闷巴”,是当地彝族的传统节日。每年二月初八,盖瓦洒的村民们就会备上美酒佳肴,画上平时不轻易示人的妆容,跳哑巴神舞对“哑巴神”进行盛大的献祭活动,以祈求一年的清吉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二月八:
村民的盛大节日
走进盖瓦洒村,一条条整洁的青石板路如丝带般连着家家户户,村中的房屋大都是青瓦白墙的彝族传统民居。
二月八的哑神节是盖瓦洒最盛大、最热闹的节日。外出工作的人、村民们的亲戚朋友等都回来参加。在公郎信用社工作的施伟说,虽然单位工作很忙,但是二月八每年都要回家过。
下午4点左右,村民们已经开始杀鸡、煮肉,盖瓦洒的空气中都弥漫着浓浓的饭香味——家家户户已准备好丰盛的饭菜,准备迎接夜晚哑巴神的光临。
村中62岁的施云锋家里坐满了客人。他把干姑娘、外孙女等都接了来。出嫁到外村的姐姐施云芳已经67岁了,还是颤颤巍巍的回来一起庆祝。施云锋说:“我姐姐春节都没过来。今天回来了就为看看哑巴舞,祈福全家一年清吉平安。”
他告诉我们,原来跳哑神的人都是全裸体的,跳时不能点手电筒,谁要是破了这个规矩是要被殴打并驱逐出村的。哑巴神舞里头有一个角色是孔雀,施云锋年轻时扮演过一次。他说:“整晚5个多钟头半蹲半站,累得第二天都起不了床,脚腰疼了3天。”
哑巴神舞里的“哑巴”角色是整个活动中的主角。而盖瓦洒村80多岁的李德茂老人是哑巴会的一个特殊存在。几十年来,“哑巴”的扮演者一直在变化,不变的是老人对哑巴会的一往情深。
打歌场上,你总会看到老人飞奔的舞步:半翻、全翻、小翻及二翻转、三翻转、三跺脚,什么都不落下。
村口大青树下,他的小闷笛一响,身边就围满了打歌对调的男女老少,过山调、放羊调、赶马调信手拈来,让人想起那些逝去的如歌岁月故事。“调子口袋丢失了,对方啊妹教给来。”“老树桩头发嫩芽,阿妹还请大哥教。”……你唱我和彼此对调,逗得围观者大笑。
记载:
散落于原野的沧海遗珠
今年的哑巴会还有两个远道而来的客人——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书记、研究生导师,原北京舞蹈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北京舞蹈家协会理事贾安林和所带研究生马辰媛。她们从北京飞来,只为了解南涧盖瓦洒村哑巴会的艺术和文化魅力,希望能破解它传承千年的秘密。
贾安林说自己自2007年被民族舞蹈家康寿华带上民族舞蹈研究道路后,就对云南彝族的舞蹈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曾经到楚雄、玉溪峨山、红河石屏、西双版纳、大理巍山、南涧等地进行民族舞蹈调研。
2012年,她从大理州群艺馆馆长俞良其那里知道南涧盖瓦洒的哑巴会很有特色,但在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和民族舞蹈志中还没有看到关于南涧盖瓦洒哑巴会的记载,于是萌生了补足这一空白的想法。今年,她的南涧盖瓦洒之行终于得以成行。
看着眼前广场上人神共舞的热闹场面,贾安林说,她们希望有一天把南涧彝族最美好的民族文化带到舞蹈界最高学府里去,把哑神文化带到课堂和编撰到教科书中。她所带的研究生马辰媛已经做了一些前期工作——包括了解哑巴会与彝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哑巴会实际情况、哑巴神舞的主要舞蹈动作等。她将通过这次田野调查,从舞蹈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把这些内容记载下来,造福后代,造福舞蹈事业。
视角:
“活体传承”最精髓
就盖瓦洒哑神文化的传承,施伟感触颇深:能当上会头和能被选为跳哑巴是一件很荣耀的事。他曾当过会头, 1989年还跳过一次“大哑巴媳妇”。那时跳哑巴的化妆由村里80多岁的施云龙负责,他去世后,才由其他人接替。
当时哑巴神进门入户,每家只点一盏神灯,三十多年来从来没有改变过。最近十多年以来,哑巴会才慢慢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近五六年来,原来从不示人的化妆、道具,只要有心去寻找,就有可能找到和发现线索。
贾安林说,南涧彝族文化资源很丰富,这次来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要弄清楚哑巴会是怎样慢慢从娱神到娱人转变的。许多民族文化传承有的只有照片,有的只有文物。在贾安林看来,哑巴会的传承是最宝贵和难得的“活体传承”——即农民做会头、自己组织,不管是娱人也好,娱神也罢,他们在过自己的节日,六个会头都是农民自发,这是活体传承中最重要的一点。
她认为政府的责任就是保护好“活体传承”,保护好民族文化的精髓,让群众自己做、自己玩。哪怕随着时代发展,其风俗在改变,也是村民们自动自发的改变。通过这些风俗活动,村民们始终在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午夜时分,参与并见证过南涧公郎镇盖瓦洒的哑巴会的全过程,贾安林感觉“很快乐”。
“哑巴会不仅仅是盖瓦洒村民的一项祭祀活动,也是盖瓦洒村民的一个盛大的节日,其娱乐性和趣味性远远超过神圣性。由于村民事先不知道哑巴是谁,所以都对哑巴会有着深深的期待,会头会把村民情绪都调动起来,活动完全由村民自己做主,娱乐和祭祀被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
马辰媛说,通过两天多地走访调查,感觉哑巴会是原始的、没有加工的民俗活动,活动中哑神与客人互动,给人愉悦,其娱乐性、互动性、田野性是其他民俗活动无法比拟的。
传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策划、拍摄、记录、录音……当天,在盖瓦洒村有8个专业人员记录下了哑神会的全过程。这是远道而来的深圳导演、国家一级编剧、深圳文联副主席、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李亚威。她带领摄制组专程来南涧录制哑神会,将其魅影用现代技术加以定格。
“为了彝族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传播,我们正在拍摄《彝族大歌》10集大型纪录片,南涧哑神会是我们记录片中的一部分。”感受过哑神会的文化魅力,李亚威有些激动。她希望这样的民风民俗能在这片土地上一直保持下去。“每次听到、看到一个地区民族文化即将消失,我的心就疼痛一次。”
李亚威建议南涧借鉴彝族文化《火之舞》的传播模式。通过种种渠道,《火之舞》已经拥有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南涧目前还没有传播效果如此好的文化内容。她这次来就是补上这“课”——希望通过努力,让南涧彝族哑神会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世人知道无量山中还有这样一个民族传承着古老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