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县六项机制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难题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宾川县 发布人:宾川县 作者:沈洪斌 发布时间:2014-10-10 16:42:45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宾川县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积极探索群建群管群受益的环境卫生长效工作机制,有效破解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经费不足、无人管护、措施不力、监督缺失”的难题。
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常设机制。成立由县委、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级14个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宾川县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环境卫生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镇、村、组也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人,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自2013年6月起,在全县全面启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组织实施以“改路、改房、改水、改圈、改厕、改灶治理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卫生和居住条件。2014年,在全县广泛开展以“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为主要内容的“三清洁”活动,从城市到乡村掀起全民动手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热潮。全县10个乡镇对多年积存垃圾及集镇卫生死角进行了清理整治,并开展绿化植树活动,改善村庄环境的生态质量和景观面貌。截至目前,全县累计组织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229场次,党员干部群众参与人员达213万人次,清理河道36条,清扫街道349条,清扫村庄道路749条,清运存量垃圾6970吨,拆除残垣断壁175处,绿化植树18076株,新增绿地面积9860㎡。通过上下联动、城乡互动,有效根治了农村环境脏乱“顽疾”,农村村容面貌得到彻底改观。
建立经费保障运行机制。采取县、乡(镇)、村组、户四级投入保障机制,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长期有效开展提供资金保障,有效化解因资金不足工作难以正常运行的窘境。县政府设立每年不低于500万元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基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2013年县财政投入315万元购买了24辆箱体可卸(拉臂)式垃圾车和150个可卸式垃圾箱,配发各乡镇管理使用;投入222.1万元用于配备垃圾车驾驶员、卫生监督员、县镇村工作经费;安排60万元作为“以奖代补”工作经费及考核奖励经费。2014年县财政已投入144.2万元,用于添置设备和配备工作人员。目前全县已有垃圾清运车49辆,垃圾箱166个,垃圾池413个,垃圾处理厂1个。宾川还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发动群众积极参建参治,2013年共筹集垃圾清运保洁费229万元,2014年1至6月群众自筹垃圾清运费117万元,缓解了县财力投入不足的问题。2014年投资2621万元建设8个辐射全县10个乡镇的垃圾中转站,及时转运生产生活垃圾。2014年全县启动了总投资9300万元的县第二垃圾处理厂项目建设工程。
建立日常保洁管理机制。按照“集镇每400人1名保洁员,中心自然村每100户1名保洁员”的比例,逐步建立稳定的保洁人员队伍。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明确环境监管人员55人,聘请垃圾车驾驶员38名,专职环境卫生监督员和保洁员190人,义务环境卫生监督员和保洁员1200人。通过不断加强保洁员队伍建设工作,让保洁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解决了农村环境无人管护问题,做到常建常新永葆秀美乡村魅力。
建立垃圾清运处理机制。建立“户清扫、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五级联动”机制,确保农村垃圾定点收集、定时清运、及时妥善处理,环境维护工作高效有序运转。金牛镇、大营镇创新工作思路,注册成立环卫公司,实行公司化运作机制,金牛镇还组织实施以包环境卫生、包绿化管理、包秩序、包公共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一体化“门前四包”责任制;力角镇实行生产生活垃圾清运任务乡镇统一发包制;平川镇石岩村委会实行统一购买垃圾清运车“以车养车”清运机制;鸡足山镇寺前村实行“镇配车组筹资”清运机制;平川镇实行“河长、路长”制;乔甸镇梨园小组、拉乌乡哨房六组实行村间巷道卫生党员分段负责制;宾居镇实行镇(村)定时定点集中清运制;州城镇实行村(组)发包清运制;乔甸镇大椿树村实行七户联包制;钟英乡实行“乡镇集中清运+农户自行处理”环卫制;拉乌乡大厂村委会实行“党群共建、总支牵头、支部负责、党员包片、农户包段、评先选优”的党群共建划片制。通过城乡齐头并进同建同治,实现了农村环境卫生责任区域的“无缝化”管理。
建立生产面源污染控制机制。在全县大力推广沼气使用、品种改良等养殖综合配套技术,解决厩肥随地堆放、污染环境问题;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无公害生产技术,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鼓励使用农家肥、有机肥及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以14万亩出口农产品种植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加大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和环境监管力度,提高农业的绿色含量;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加强工业企业的准入、监管、污染治理力度,引导矿产资源开发和耗能型生产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推行资源循环式利用和能量梯级利用,实现资源能源共生。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提高综合加工利用能力。加强工业企业“三废”环保执法工作,引导企业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对超标排污、污染直排、存在重大污染隐患的一律停产整顿。
建立督导监督惩处机制。由县人民群众评议干部工作督导组、县委督查室、县人民政府督查室和县“三清洁”环境卫生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定期抽查与随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各责任单位环境卫生整治情况进行督查指导,以文件通报和视频曝光的方式进行跟踪问效,并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年终依据考核情况严格兑现奖惩。对重要部位的管理,采取物防技防监督机制,在重点路段、重点部位安装摄像头,融入物防技防监督。如:宾居镇杨官村委会率先运用了该监督模式,在老百姓惯以丢弃垃圾的村头河道上安装了摄像头,对乱丢乱倒垃圾的不文明行为进行适时监督,督促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养成自觉维护农村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