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洱源:党课进村大规模培训农村党员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洱源县 发布人:洱源县 作者:洱源县委创先办 发布时间:2012-02-10 16:06:55
【背景与起因】
洱源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东与鹤庆县相连,南与大理市、漾濞县接壤,西与云龙县分疆,北与剑川县毗邻,全县总面积2614平方千米。全县设6镇3乡,下辖88个村民委员会、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共有基层党委15个,农村党总支部88个,支部510个,共有农村党员7244名,女性党员1615名,占22.3%,45岁以下3763名,占51.9%,46—59岁有1737名,占24%,60岁以上1744,占24.1%,具有大专以上的296名,占4.1%,中专、高中1246名,占17.2%,初中以下5684名,占78.7%。外出务工党员470名,占6.5%。由于洱源县大部分地方为山区,交通不够便利,农村党员分布较散,党员队伍的综合素质还不够高,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结构比例不合理,党员发展后续力度跟不上,“开会难、学习难、活动难”等问题仍然存在。结合实际,洱源县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要始终把抓基层打基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共产党员“素质提升、爱民帮扶、文明示范和责任承诺”四项工程,着重抓实全县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破解农村党员“三难”问题,创新教育培训模式,由县委牵头,县委党校具体负责实施,从2010年起开始实施洱源县农村党员巡回教育培训活动,活动深入全县各村镇,对农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村组干部、大学生“村官”、农村廉情信息员、环保协管员、村调解委员会和治保委员会成员等进行学习培训。
【做法与经过】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的重要指示精神,洱源县在推进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的进程中求真务实、不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为加快建设生态洱源、和谐洱源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
(一)深入调研查民盼。重点突出农村党员在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农村党员的需要开展培训。通过座谈会、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等方式开展调研,农村党员缺什么就补什么,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打造和遴选出一批特色专题和精品课程,并结合各村(社区)、农村党员干部的实际情况,因需制宜,不搞“一锅煮”,针对性的做好培训工作。
(二)精选课题适民需。为确保巡回培训取得实效,培训始终围绕《洱源县国民经济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旅游活县、和谐兴县”的战略目标,突出建设生态文明试点县这一主题,针对农村党员普遍存在的理论水平不高的突出问题,狠抓政治理论培训。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90年辉煌历程”,“十二五规划纲要”,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党的基本知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的纪律和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农村“四民主”、“四议两公开”制度,创先争优活动的主要内容,目标要求等。针对农村党员存在的宗旨意识、进取意识不强,党员的作用难于发挥的问题,安排了形势教育的内容,就世情、国情、党情作全面的分析,增强农村党员“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的意识。针对农村党员存在政策观念、法制观念滞后的问题,安排了法律、法规知识及党在农业农村的政策方面内容,突出土地、林业、计生、综合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教育。针对山区农村的特点,主要突出了民族团结方面的教育,对洱海源头的坝区村,则以生态环境保护、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为侧重点。
(三)培训入村顺民意。一是专业性与实效性相结合。专业性是实效性的保障手段,实效性是专业性的重要支撑。为了使巡回培训取得显著效果,由组织部门和乡(镇)党委牵头,从全县领导干部、党校教师、从事教育培训工作人员中选出一批有能力、有水平的,基层工作经验丰富,授课能有针对性、实效性,授课方式灵活多样、内容通俗易懂、党员群众易于接受的师资队伍,保障农村党员巡回培训取得显著成果。二是培训与学习相结合。第一是老师学。授课教师干什么、学什么,在开展培训工作的同时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增强自己的理论水平,通过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掌握基层一手材料,了解社情民意、真知灼见,不仅增长了见识,增加了基层工作经验,而且干工作时更有针对性。第二是党员群众学。农村党员、群众普遍存在文化素质偏低,理论水平及学习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此次巡回教育培训教师专门选了一批群众关心的、喜闻乐见的专题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其中一个国家惠民政策在一次讲解中就讲了10次之多。县委党校老师说:“只要党员群众想学,愿意学,我们讲100遍都不会累”。党员群众不仅在培训时间学,农闲时间也在学,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的课件资源在线学习。凤羽镇源胜村党总支部大充支部张瑞喜同志说:“以前,想学的没有,学过多遍的还要学;现在好了,想学什么就选什么,希望能有时间把感兴趣的这些专题学个遍。”三是培训与实践相结合。再好的理论政策都要到群众中、到基层去“实践”,都要靠基层党员干部“致用”。通过巡回培训,能够使党员干部做到学以致用,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因需制宜的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带头致富、带头创业的能力,基层党组织率先垂范,做到带头示范作用,并培养和挖掘出一批具有典型代表的优秀党员。
(四)保障有力解民忧。为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针对镇村资金困难的实际问题,县委、县政府将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年初全县共下拨180万元,安排了每个村(社区)2万元的党建工作专项经费。农村党员的培训经费在党建专项经费中列支,保证了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另外,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严格培训管理,不断细化考核要求。一是建立健全各项学员管理制度,建立了严格的考勤考核制度和请销假制度,严明课堂纪律,通过制度促规范,实现用制度规范人、约束人,培养党员良好的学风;二是建立党员个人培训电子档案,及时了解和掌握受训党员的具体情况,避免出现交叉、重复、遗漏培训的现象,并把培训结果作为党员评优的有效凭证;三是把培训成果作为党支部年终党建目标管理量化考核和授课教师个人考核的重要依据,促使教师和各支部负责人做到管理到位、监督到位和服务到位,真正使农村党员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成效与反响】
党校进村(社区)巡回培训以其灵活便捷的组织方式、贴近实际的培训内容、浅显易懂的培训手段,在农村党员培训、政策宣传、群众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进一步提升了党员的综合素质。通过巡回培训,把党的理论知识、新时期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法律、法规亲口言传到农村党员当中。广大农村党员进一步增强了党的意识和党员意识,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责任,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和带领广大群众,切实提高了素质。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全面理解和掌握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引导农村党员学科技、学经营,使其成为农村改革、产业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开拓者。截止目前,全县农村党员巡回培训活动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活动350场次,培训3万余人次,其中,培训入党积极分子883名、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89名、把优秀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421名、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 45名。
(二)进一步优化了师资结构。近年来,县委党校的教师工作重心从开展机关党员的培训、乡科级领导干部的培训轮训、中央会议精神的宣讲和函授学历教育的授课逐步转移至农村基层党建上,通过深入到基层巡回培训,对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产业发展和分布、新农村建设的成效、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做法、党员受教育的状况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因授课对象发生了改变,在讲课的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根据实际及时调整讲课的内容和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加强学习,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另外,县委党校在管理上积极探索创新,制定奖惩制度,细化考核办法,年底进行培训技能考试,采取末位淘汰制度,无形之中提高了整个师资队伍的综合水平,优化了师资结构。通过两年来的发展,农村党员巡回培训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现目前有4个培训小组、24名教师,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1人,本科学历15人,专科8人,获得讲师资格证14人。
(三)进一步降低了培训成本。党校进村巡回培训方便了农村党员参加学习培训,有效降低了党员教育培训成本。以往,组织一期党员人数100名为期一天的乡镇党校培训,乡镇党委至少需要投入10000元左右的培训经费,平均每名党员还需支付至少20元的交通费;估算投入累计12000元。党校进村培训以后,组织一期党员人数100名的培训活动,乡镇党委基本上不投入任何费用,还省去了农村党员的交通、食宿等费用,这样既增加了农村党员的学习时间又节约了培训经费的支出。
洱源县农村党员巡回培训受到了基层村组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的欢迎,得到各级的肯定,社会的公认,省、州媒体分别作了报道,《大理调研》第51期作为经验典型进行了介绍。
【探讨与评论】
(一)、农村党员巡回培训是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培训中,始终遵循把马克思主义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用大众化的语言宣讲了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一是将农村热点难点问题解疑释惑。农村党课的受众是普通的农村党员,相对于抽象的理论问题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身边的问题,是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在选题上做到充分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农村原则,所举事例都是当前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把这些问题在理论上讲清楚,农村党员就会减少一些困惑和疑虑,增添一份理性和信心。二是将理论问题通俗化。在巡回培训中,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其真正为农村党员所接受,专题的讲授没有用抽象的概念演绎和繁琐的逻辑论证,而是把严肃的理论话题用通俗清新、富有哲理的语言娓娓道来,用身边鲜活的事例和翔实的数据去说话,实现了理论教育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三是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农村党员的党课最忌讳从理论到理论,因为群众最关心的是理论的应用、问题的解决。科学理论要为农村党员所接受,真正入耳入脑入心,最终还是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成效。
(二)、农村党员巡回培训是一次创新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方式的实践。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存在着党员队伍教育难、教育方式落后、教育阵地薄弱、实效性差、资金投入少等诸多问题,组织一次教育培训非常困难,通常村级党组织的党员培训以乡镇党委为主,借党员大会之机,以会代训的形式进行培训。县委党校送学上门、送教到村,不但规范授课内容,而且所讲内容涵盖面广、既有理论、又有实际,趣味性强,很受欢迎,农村党员听课路程近、节约往返时间,乐意接受,容易组织党员参加培训,基层党组织无需安排食宿,节约培训成本。到村培训的方式解决以往党员培训的诸多难题,是一种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的新模式。
(三)、农村党员巡回培训是一次县级党校创新工作、转变职能的新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县级党校的职能和作用逐步减弱,将县级党校办成面向农村,服务基层党组织,教育培训农村党员的流动式农村党校,将培训对象的覆盖面扩大和向基层延伸,教育培训农村党员,提高农村党员政治思想素质,占领农村党员思想政治工作宣传教育的主阵地。这一做法是新时期探索县级党校职能定位的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