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县优化人才发展机制助推农业产业大发展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宾川县 发布人:宾川县 作者:张文权 发布时间:2013-06-24 16:30:52
宾川县为贯彻落实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围绕“组织、干部、人才——三足鼎立”、整体推进的要求,不断创新人才优化发展机制,为全县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坚持党管人才的方针,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宾川县坚持党的领导,立足需要、着眼发展、重在实用的原则,认真落实《宾川县引进紧缺人才暂行办法》和《宾川县农村乡土人才选拔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实施“重点建设工程引才项目”和“重点产业引才项目”,积极引进社会急需产业干部和紧缺产业干部。一是建育才机制,提高队伍能力。坚持立足需要、着眼发展、重在实用的原则,改进培养方式,实施分类培养,提高培养效果。认真落实宾川县“十二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县农业、卫生、教育、科技等部门依托农广校、农函大、职业高级中学等教育培训机构,采取学习培训、学历教育、学术研讨交流、轮岗交流、外派挂职、下派上挂锻炼等多种措施加强培养培训,不断提高各类产业干部的创新能力。县经济、商务、科协等部门紧紧围绕烟草、旅游、生物资源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开发等支柱产业及白肋烟、优质水果、干果、优质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强产业经营管理干部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驾驭市场经济和市场应变能力。二是建引才机制,改善队伍结构。建立了紧缺产业干部信息库,适时公布产业干部需求信息。认真做好了自愿来宾各类紧缺产业干部的协调安排和服务工作,改善了产业干部成长创业环境。同时,由县人社局、县农业局牵头做好农村产业干部的选拔管理工作,为不同类型的产业干部颁发农村产业干部证书,真正把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种养能手等人才纳入基层党委和政府工作的管理和服务对象。建立了产业干部统计制度、县级部门及领导联系扶持产业干部制度、产业干部联络员制度、职称管理制度、考核管理制度,为产业干部脱颖而出和健康成长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是建激励机制,增强队伍活力。形成了领导组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各司其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县、乡产业开发工作格局。建立了产业干部培养选拔和管理服务机制。成立了云南宾川人才市场,全县10个乡镇组建各自的人才服务站,建立了以县人才服务中心为主,乡镇人才服务站为补充、适应人才资源科学配置和合理流动的人才市场服务机制。建立了竞争激励机制,结合领导班子建设需要,加大了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先后完成了部分县级单位内设部门副科级年轻干部竞争上岗5批107人,精心组织实施了四次公开选拔16名乡科级年轻领导干部和公开选拔4名优秀大学生“村官”进入乡镇党委班子工作,选拔产生了一批年纪轻、文化高、能力强、技术精的优秀人才,为全县干部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县委、县政府每两年表彰奖励一批产业工作拔尖人才。加强农业产业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在培训和扶持上继续落实“五个优先”政策,即:优先参加有关部门的技能业务培训,优先接受专家提供的服务,在兴办科技、经济实体时优先审批,优先承包农业资源,优先获得农业开发项目、农业贷款、技术资料、良种和农机具设备等各方面的支持。鼓励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认真做好了公务员奖励审批和奖金兑现工作,增强了公务员争先创优的积极性。
二、坚持一线选拔人才,让人才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宾川县始终坚持人才在一线发现、人才在一线选拔、人才在一线锻炼的理念,注重在项目建设一线、重点工作一线、化解矛盾一线发现人才、识别人才,着力推动创新人才向项目建设、产业发展、重点工作等一线下沉。一是发挥党组织人才的作用,产业发展有了“主心骨”。宾川县把晋位升级工作作为筑牢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抓手,按照“转化一批后进党组织、提升一批一般党组织,巩固扩大一批先进党组织”的要求,重点抓好四个百分之百的落实,切实抓好1258个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以及晋位升级工作,切实增强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建设基层组织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对产业干部中的拔尖人才给予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把产业干部中的拔尖人才纳入优秀高层次人才和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选拔范围。对符合条件的优秀产业干部可作为村干部候选人,并列入村级后备干部。老海田村党支部通过分类定级查找出本村存在的无固定产业发展、干旱等问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整改措施,党支部积极带领全村发展葡萄产业、实施避雨栽培技术、抗旱节水技术等,使全村发展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县农技人才在鸡足山镇花桥、宾居镇龙泉建立火龙果示范种植点,经常组织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组相关业务人员和示范户到现场观摩学习火龙果栽培管理技术,大力发展火龙果产业。二是向一线选派优秀人才,产业发展有了“带头人”。宾川县切实把思想政治素质好、服务意识强的农业、经作、烟草等部门党员干部选派为新农村指导员,并将党性观念高的指导员任为常务书记,协助书记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规定程序选聘大学生村官,同时在整改提高晋位升级中,对部分不适宜担任党组织书记的人员进行了组织调整,全县共调整基层党组织书记101人。今年经作所选派的新农村指导员黄恩海发挥自己学农的特长,积极组织罗九村盘活闲置林地发展冬桃产业,增强村集体经济收入;周官村的党员中心户长闫亚玲积极发展黑腰枣产业,带动全村发展2600多亩黑腰枣,实现产值3380万元。三是创新人才服务载体,产业发展有了“强动力”。宾川县在跨越发展先锋行动中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四个翻番、两个倍增”目标,细化目标任务,率先作出五项公开承诺:抓实项目建设,争当发展先锋;提高工作效率,争当服务先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争当和谐先锋;建设“森林宾川”,争当绿色先锋;强基固本,争当云岭先锋。宾川县以四群教育为联系点,认真总结学习“插甸经验”,按照“进百家门、听百家言、知百家情、解百家难”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开展“五访五问五帮”活动,切实为群众理清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水果产业,在钟英乡发展早熟葡萄,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三、坚持不拘一格用人才,让人才脱颖而出有平台
以“高层次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引进”和“边疆民族地区人才振兴”三大人才工程和“六类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坚持不拘一格发展人才,让人才脱颖而出。一是强化乡土人才培养,提升产业发展基础。以实施“农村乡土人才资源开发”为载体,依托农广校、农函大、职业高级中学等教育培训机构,大力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以培养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为着力点,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和乡土拔尖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全县共登记认定农村乡土人才8334名。二是强化文化人才建设,缓解边远地区人才紧缺难题。以宣传、理论、新闻、出版、文学艺术、文化经营和文化管理部门的领导人员和骨干人员为重点,着力培养一批熟悉意识形态工作、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以提升素质为着力点,加强中小学师资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工作,促使他们从“专科型”向“多能型”转变。继续配合大理学院实施新任教师支教制度,促进农村中小学师资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农村中小学师资人才的教育教学水平。制定出台了《对口支援山区民族教育发展实施方案》,每年从坝区选派一批优秀教师到平川、钟英、拉乌等山区乡镇中小学支教,有效缓解了师资不足和教师结构不合理的难题。用3至5年时间向山区每年定向招生3至5名高中、职中生,优化山区知识结构。三是开展岗位练兵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以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质量为着力点,加快培养应用开发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认真落实《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围绕烟草、旅游、生物资源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开发等支柱产业及白肋烟、优质水果、干果、优质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对农村群众、困难企业职工、城镇失业人员和新成长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积极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提高技能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目前,全县已形成了以葡萄、柑桔、葱蒜、烤烟等经济作物为主的多种作物结构,粮经比例由73:27调整为38:6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99元增加到5941元,农业生产总值由3.65亿元提高到57.32亿元,水果果蔬产业已位居全省前列,仅优质水果面积就达27.8万亩,产值突破30亿元。其中,仅葡萄种植面积就达14.99万亩,挂果11.99万亩,总产30.69万吨,总产值21.57亿元,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县级早熟鲜食葡萄生产基地,水果产业已成为宾川农业主导产业中特色优势最强、生产规模最大、产业链条连接最紧、比较效益最高、农民增收效果最好的产业。宾川县先后被评为“中国柑桔之乡”、“中国葡萄之乡”、“中国水果之乡”、“中国优质柑桔基地”、“全国兴果富农工程果业发展百强优质示范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被命名为云南省第一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 科学的人才观在宾川逐步树立,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因素将被逐渐破除,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一个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正在宾川逐步形成,人才的优化发展引领和带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