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碧华啃硬骨头的“三气”尤可贵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剑川县 发布人:剑川县 作者:县委组织部 赵春祺 发布时间:2015-03-17 09:28:15
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批批有勇有谋、铁肩担责、披荆斩棘、埋头前行的先行者。邹碧华就是这样的先行者,他在司法改革中,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十年磨一剑的底气和四两拨千斤的睿气,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做出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学习,并转化为行动自觉和力量源泉。
敢于啃硬骨头需要勇气。硬骨头之“硬”在于它很“任性”,不仅难以搞定,弄不好还会伤了自己。所以,现实中有些干部就奉行“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做事原则,缩手缩脚,小心翼翼为官,本职工作干不好、履职不到位,更谈不上破难题、涉险滩、啃硬骨头了。邹碧华在司法系统工作20余载,满腔热忱,搭建了诉讼服务平台、挂牌成立了上海市首家“诉调对接中心”;设立便民电话,方便群众诉讼,时刻做到心中有民;为了司法体制改革,他呕心沥血、不畏艰难,亲自统领各项工作方案的研究和设计,不知疲惫、忘我工作。不因吃螃蟹而畏惧、不因孤行者而寂寞、不因冒风险而后退,只因邹碧华心中有对党的信念、对法治的信仰和对人民的挚爱,心中的力量足以使他战胜任何困难。
啃得下硬骨头需要底气。有了啃硬骨头的勇气,还需得有啃硬骨头的能力,不然,拿着硬骨头啃不下,只会干着急,甚至会豁了牙,这就需要增强啃得下硬骨头的底气。对邹碧华来说学习是增强底气的好办法。学习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邹碧华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法专业,学识渊博,专业水平高,又在法院干了20多年,经验丰富。按照现在有些干部的观点,邹碧华完全可以吃老本,但是他没有。邹碧华兢兢业业投身法律事业,不断学习,从普通的书记员成长为上海高院副院长,工作之余,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主编或撰写了《中国简易程序的改革与完善》等十多部著作。邹碧华又善于思考,2010年,专著《要件审判九步法》在法律界引起轰动,被各地法院作为民商事审判的范本,正是因为有了博学善思和勤于实践,才使邹碧华有了啃得下骨硬头的底气,并为这个目标不断求索。
啃得好硬骨头需要睿气。当前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各种矛盾和利益交织在一起。啃硬骨头就不可避免地涉及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调整,这当中有对未来道路不可预测的纠结、有既得利益者蛮护既得“奶酪”的阻力,更有新旧体制机制的“博弈”使改革如“跷跷板”般忽上忽下等等,因此,啃好硬骨头,不能仅凭着一股勇劲猛打猛冲,必须要把准改革的方向,避免误入歧途,同时也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是采用曲线救国、化整为零的迂回策略,还是因势利导、借势冲关的单刀直入,都考验着“敢啃硬骨”的智慧。“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对上,该争取时要争取;对下,必须要有担当,无论如何,都不能让那些在一线辛苦办案的老实人和年轻人吃亏。”邹碧华这样说。站在十字路口,邹碧华始终秉持坚定的法治信仰,以敢于担当的勇气和过人的智慧迎难而上,这就是一个改革者的修行,所幸,邹碧华不孤单,我们有千千万万的司法工作者在点亮他播下的火种,相信可以燎原,所幸,邹碧华不孤单,我们有万万千千的党员干部,正接过改革的大旗,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