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 发布人:大理白族自治州 作者:杨艳玲 文/图 发布时间:2014-04-29 09:53:45
| |||
| |||
李伯藩通过弘扬中医药文化,将中医国学经典和自己的宝贵经验,悉数传授给身边的同事和自己的徒弟,使中医传统文化在宾川这块热土上得以传承和发展,吸引着四面八方的病人。 李伯藩出生于宾川县名中医世家,自小受家人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李伯藩的奶奶在他记事时,就经常给他讲一些医学典故,加之亲眼目睹了群众受病疾折磨的痛苦,让李伯藩从小就坚定了立志学医,为百姓治病的信念。长大后,他刻苦学习,不但继承了先辈们精湛的医术,也传承了“扶危济贫”、“乐于施助”的传统医学美德。 上世纪60年代初,山区群众缺医少药的状况牵动着县领导的心,时任宾川县委书记的李时秀把20多岁的李伯藩召到他的办公室,派他到拉乌建医院。 历时一年多,李伯藩带领群众建起了拉乌卫生院,结束了山区无医院、无医生的历史。 1982年,国家在衡阳召开卫生工作会议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春天到了!李伯藩压抑不住心头的喜悦。刚学医时,就听父亲和老一辈中医药人提出的“建一所中医医院”的愿望可以实现了。他认真仔细地学习了衡阳会议的精神,并找县上主要领导,提出了创建宾川县中医院的想法,并多方争取,多方协调。 正在李伯藩奔忙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震动了宾川,离县城20多公里的一个半山区,发生了不明原因的恶性传染病。这种病来势凶猛,传染力强,死亡率高,一天之内先后患病20人,当天便死亡4人,剩下的16人送到县医院进行抢救。重担全压在了主持工作的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李伯藩肩上。16位病人病情愈来愈重,特别是病人赵某高热不退,深度昏迷,生命垂危。 面对病人亲属的哀求,李伯藩作出了大胆的决定:用中药救治。他沉着冷静,认真回想了祖辈留下的临床经验,查阅了医书,大胆地为赵某开了一方,想不到,就这一副中药竟然使赵某起死回生。其余15位病人也改用中药治疗,服药后,病人一天天好转,半个月后,16位病人全部康复出院。 在李伯藩的努力下,宾川县中医院于1982年11月24日正式成立了,李伯藩成了宾川县中医院的第一任院长。当时,医院整个家当就只有3万多元的中药、10多间陈旧简易的小平房。医院要开业,必须开设一个账户,李伯藩向私人借了20元钱才把账户开了。 面对困难,李伯藩无数次告诉自己,一定要顶住压力扛过去,更不能让职工感到有压力、有困难,要让他们轻装上阵。中医院开业当天,恰逢街天,狭窄的小平房里挤满了患者,病人拿着处方去交费,可收费室的工作人员却犯了难,收费时一分备用的零钱都没有,收完费后要在处方上盖收费专用章,可印泥台也没有,这可急坏了收费的工作人员……李医生的好朋友——百货公司的会计送来了两个印台、一盒复写纸及10元零钱,才解了燃眉之急。 宾川县中医院副院长文启斌介绍说,“节约一个铜板,办成两件实事”,是李医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担任院长15年间,没有用公款吃过一顿饭,上级来人请到他家里去接待,他卸任时,上万元的“院长基金”没有动用过一分,全都留给了医院。如今,李伯藩一家5口的居住面积还不足100平米。李伯藩始终对自己从严要求,常年无怨无悔地坚守在简陋的诊室,过着忙碌充实而又简朴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