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技致富不忘乡亲好党员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漾濞彝族自治县 发布人:漾濞彝族自治县 作者:熊君、罗远文 发布时间:2014-11-19 13:51:57
——漾濞县漾江镇上邑村农民党员蒋增华带头致富事迹
“两年后这一亩‘漾濞大泡核桃’稼接苗又可以为我带来4至5万元的利润,那边那一亩核桃实生苗满一年后就可以出售了,也可以赚近万元。”正在为核桃稼接苗除草的蒋增华笑哈哈地指着两块核桃树苗介绍说。
蒋增华,男,彝族,出生于1978年4月,系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漾江镇上邑村一名普通农村党员,提起他,全镇的广大党员群众不禁树起大拇指称赞道:“蒋增华是我们致富路上的带头人,是咱老百姓的贴心人!”
蒋增华通过多年来刻苦自学,掌握了一套过硬的培育优良核桃苗木、稼接核桃等技术,成了当地农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与此同时,他又通过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培育核桃苗木出售、传送技术、大力发展家庭核桃产业成了当地数一数二的致富新型农民。于是在2004年被共青团中央和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称号、2006年被云南省委评为“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被云南省人事厅、财政厅、农业厅、科技厅评为“农村乡土拔尖人才。
蒋增华,家住大山深处,自幼家境贫寒,初中刚毕业就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面对村里村外陆续富起的人家,他陷入了沉思,不能就这么一代代穷下去。但致富不能仅用一股子蛮劲,要凭技术凭找对路子。于是,他开始利用山区地理优势,学习研究大力种植发展核桃。在学习技术经验上他积极进行书本知识和实践摸索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数年的摸索实践,他引进和整合良种良法,使“漾濞大泡核桃”开花结果比传统种植方法提前,成熟更早,提前3—4年实现挂果丰产,年产值万余元。在此基础上,蒋增华又摸索出低产老龄树更新复壮大规模移栽,成龄铁核桃树嫁接改良新方法等实用技术,在核桃树下试验培育种植野生中药材,引进种植新优质果树花卉品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收益。与此同时,在种植管理技术上他摸索出了“十个一”的管理模式,即选一块好地、挖一个定植塘、施放一筐有机肥、使用一株优质苗、浇一担定根水、盖一块塑料薄膜、一套完善的间作措施、一年一次追肥、一年一次统防病虫害、一年一次整形修剪,有效提高了核桃的成活率,实现了核桃果早实、丰产、优质、高效的集约化经营管理。在育苗技术上,100%选用良种,采用子芽砧嫁接技术,缩短了苗木培育周期;采用营养机质土大网袋育苗,突破了核桃种植的季节限制,并在全县推广。
如今,蒋增华房前屋后都是核桃树和其它林果树,能种核桃树的地方都种上了核桃树,近年挂果的100多株大泡核桃年收入6万多元,加上每年培育核桃苗10亩收入8万多元,核桃稼接技术输出年收入近3万元,他靠自己技术培育的1000多株日本甜柿已到丰产期,年产量达3000多公斤,收入12000余元,800多株板栗产量近500公斤,收入2800多元等,家里早建起了高楼庭院,现代家用电器、农村车等一应俱全,蒋增华真正成了当地科技致富带头第一人。
几年来,蒋增华结合当地实际,将配套试验种植日本柿子取得的成功,自己的致富经验和良种良法、科技措施在群众中广泛推广应用,使之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蒋增华成为了当地农村带领群众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带头人。2008年当地农村党员培训中,他被镇党委聘请为民间科技教师,专题为广大农村党员讲授核桃、日本甜柿、水稻抛秧等种植技术。共计培训农村党员1600多人次,为漾江镇广大农村调整、壮大产业,广大群众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蒋增华正是凭着对乡亲们的一个“诚”字,对战胜困难的一个“韧”字,以一名年轻共产党员的赤子之心,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努力奋斗。面对成绩,蒋增华显得谦逊而无华。他说,成绩是大家帮助干出来的,成绩是鞭策,是动力,是起点,今后路还长呢。
蒋增华的谦逊,不仅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良好品质,更是他一心为民、助人为乐高尚风格的体现。山无言而情浓,水无语而意深,蒋增华一个山区农村普通共党员,捧着一颗热心的心,正默默地昂首阔步在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