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利益无小事 点点滴滴总关情——宾川县共产党员先进典型感人片段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宾川县 发布人:宾川县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3-24 14:10:02
片段一: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翁银文(宾川县关工委办公室主任)讲述
【人物生平:杨丽琬,女,汉族,1950年12月生,197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文化,宾川县金牛镇牛井街人,正县级退休干部、县关工委主任。历任宾川县财政局局长、宾川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常务副县长、宾川县人民政府调研员等职。1991年、1996年先后两届当选州党代表出席大理州第三次、四次党代会,1993年当选为州人大代表出席大理白族自治州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1990年至2007年当选为宾川县第十一至十四届人大代表。工作中,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
2012年10月,杨主任在大理州医院住院,同病房的弥渡县弥址乡一个初一的小女孩因车祸右膝盖以下截肢,因无力负担高额医疗费,正面临停止治疗的窘境,当时他们一家都非常着急。杨主任及时与弥渡县关工委联系,将小女孩的情况给他们作了介绍,请县关工委出面与弥渡交警部门协调,为小女孩交上了住院费,并建议弥渡县残联,为她解决了轮椅,并把她纳入低保补助。同时,杨主任自己也拿出500元给小女孩父亲作为生活费。
片段二:
人退休,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不退休
——董开宏(宾川县委老干局驾驶员)讲述
【人物生平:何现高,男,汉族,1945年1月生,高中文化,中共党员。1963年至1964年,在宾川县炼洞购销店工作;1965年至1974年,在宾川县炼洞学区任教;1974年至2005年1月,在宾川县公安局工作。2005年2月退休。
2008年至2013年,连续六年被宾川县老年大学评为优秀教员;2012年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2014年的一天早上,遇上宾川县几年来的一次下雪,天气特冷,领导安排我去接年逾古稀的何现高老师到老年大学讲课。到半路就见到他抱着一大捆字画大步往校园赶路。我赶紧停车把他拉到车上,对他说:“对不起,何老师,我是专程来接您的。”他却对我说:“小董,你不应该来接,我虽然退休多年,但是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不会退休,只要党有需要,人民有需要,做什么事都可以,不能讲条件。你想想共产党的老传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那些共产党员,根本不讲物质条件、年龄大小、身份高低,为了人民和国家,生命都勇于奉献,视死如归。现在是幸福和平年代,共产党的好传统不能忘,要继续发扬光大,实现强国梦!”我听了他讲的话,自己内心佩服的同时也带有些许的不相信。后来我专门查阅了老年大学的教学记录,发现何老师在老年大学任教的六年中,从没有旷课、请假、迟到和早退,连续六年都被评为优秀教员,我真是口服心也服了。
片段三:
“领导干部要识大体、顾大局”
——杨爱兵(宾川县农业局农技站高级农艺师)讲述
【人物生平:王家祥,男,1964年12月生,198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学历,高级农艺师,现任宾川县农技站站长、支部书记,省政府粮食生产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员。王家祥在农业生产一线奋斗了26个春秋,先后获国家农业部丰收三等奖1项,省农业厅推广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3次被省农业厅评为先进个人。撰写论文发表在《云南农业》上4篇,《新农民》1篇,《中外葡萄与葡萄酒》上1篇,《十八届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收集4篇。】
在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的单位竞争上岗聘用中,他都没有被聘为高职。说实话,作为站长,工作量大,手中也有一点权力,他完全可以先将自己聘为高职,再让其他同志参加竞聘。但是,他没有那样做,而是顾全大局,自己主动低聘为中职,把其他同志聘到高职岗位。同志跟他开玩笑说:“您怕憨,当领导,工作量多,被低聘,工资又少。”他笑笑说:“当领导,得顾全大局,应处处为职工着想,怎能只顾自己。”
片段四:
“一辈子只为做好农业这一件事”
——邹永年(宾川县农业局干部)讲述
【人物生平:徐南丰,男,汉族,1964年1月生,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9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永平县农技站、宾川县农技站、宾川县科协、宾川县农业局工作,2001年至今担任宾川县农业局副局长。30年来,共获得科技成果奖12项,获得各种荣誉称号17次,2013年被农业部表彰为“全国农业先进个人”。】
深夜,县农业局四楼的灯光还在亮着。熟悉的人都知道,这一定又是徐副局长在加班加点的工作了。
徐副局长,这个农业系统公认的“老黄牛”,今年已经50岁了,但他身上的担子在几个副职领导中是最重的。县农业局下属12个站所和5个股室中,他分管的就有6个站所和2个股室,他又是农业局领导班子中唯一一个农业专业出身,有着30年农业工作经验的“专家型领导”,许多的专业材料和问题都离不开他亲自把关。许多同志私下里都说:“徐副局长审过的材料我们都放心。”工作虽然繁重,但徐副局长毫无怨言,他依然一如既往的默默耕耘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徐副局长曾对人说:“宾川农业的发展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这一辈子只为做好农业这一件事。”
正是徐副局长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宾川农业的发展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绩:有效化解2008年柑橘销售危机,率先在全省开展多品种大规模的出口农产品种植基地备案工作,率先在云南省创建葡萄“农超对接基地”……
片段五:
“老太君”的“三个代表”
——邱隆军(平川镇党政办干部)讲述
【人物生平:李翠芝,女,平川镇古底村委会干地村人,1943年10月22日出生,小学四年级文化水平,1970年10月入党,1963年起担任干地村妇女主任,2003年至今担任甘地党支部书记,多次被县、镇表彰为优秀妇女代表、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计生工作者等。】
“老太君”是对精明、善良、理性的年长女强人的尊称,干地村的村民就是这么称呼李翠芝的,因为她为干地村民作了太多太多的事:先后在干地推广种植烤烟、冬桃,不断调整干地村农业产业结构,让群众脱了贫致了富;为解决干地村缺水难题,她拿着自家贷款证贷款5万元,发动群众在村里修了2700多立方的大水池;带着群众给烟田清沟时,她自己掏腰包给大家买水送饭;哪家儿子找不到媳妇,她到处帮忙打听;村里人病重了,她主动联系车子陪着到山外求医……在随记者采访时,71岁的她给我们讲起了三个代表:“‘三个代表’是指我们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文化水平,可一直没有放弃学习,是党培养了我,践行党的服务宗旨是我光荣的使命,‘三个代表’我最看中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条。”听后,我既惭愧又感动,或许有着大学文凭的我也不能这么流利的说出“三个代表”是什么,更别提李翠芝老人50年如一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了。
片段六:
“小神医”与“盒饭院长”
【人物生平:何云长,男,汉族,1973年9月出生,大理州第十、十一届政协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州委常委,1996年7月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后分配到宾川县中医院工作至今,中医副主任医师。曾担任科主任、副院长职务,现任政协宾川县副主席、宾川县中医院院长。
在何云长的积极工作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2003—2011年,宾川县中医药在大理州中医基础医护质量检查中均获县市级第一名;宾川县中医院先后被评为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先进集体、云南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先进集体、大理州“物价信得过单位”、大理州“行风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并于2010年高分通过全国农村中医药先进单位验收,于2012年10月通过“国家二级甲等中医院”评审,成为全省首家通过评审的中医院,同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第二批“治未病”试点地区,确定为国家常见病和多发病适宜技术推广单位。】
何云长,宾川县中医院的后起之秀。1996年,从云南中医学院毕业的他放弃了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了眷恋不舍的家乡,成为了宾川县中医院的一名医师。精湛的医术,严谨的作风,视群众为亲人的工作态度很快为何医生赢得了众口皆碑的赞誉,一个漂亮而富有神奇色彩的美称——“小神医”在宾川坝子传开了。在城里、在乡村,在县内、在县外,说起宾川县中医院,人们自然也就想起了“小神医”。每一天,他接诊的病人数量都保持在170人左右,最多的时候甚至达到280多人。十多年来就这么周而复始地循环着。因为何云长医师医术高超早已名声在外,常常有病人慕名远道而来,千寻百等只求一诊。为了不让患者白跑一趟,何医师绝大多数工作日都处于加班、早到迟退的状态。自2004年担任宾川县中医院院长以来,在抓好医院管理的同时,他依然把为患者诊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坚持除周一外每天都进行门诊接待。为了节省时间,多看一位病人,吃盒饭几乎成了他的习惯。从此,“盒饭院长”的称誉就在患者中传开了。如果说,“小神医”是人们对何医师医术的肯定,那么,“盒饭院长”就是对他工作态度的赞誉。人们常常把医生视为生命的保护神,可见这一职业在人们心目中是何等神圣。在患者眼中的何云长,不仅是一个妙手回春的好医师,更像是可以串门拉拉家常的亲戚。从一位普通医生到全国全省“名中医”,对40岁的何云长来说,人生的绚烂与得失,已被他随和的性情淡化成平凡往事;一次次救死扶伤的赤诚奉献,都已简化成处方单上的科学严谨;他是那么激情忘我地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理解的困难,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为人赢得了众口皆碑的赞誉和崇敬,他同时也成为了患者的好朋友。
片段七:
“我必须回来”
——杨勇(宾居镇清河居委会温官营村村民)讲述
2011年,宾川遭受百年不遇的干旱,我村不少群众的果树面临干死灭产的风险。此时,清河居委会温官营村支部书记邓光军的妻子身患子宫癌正在昆明治疗,邓支书在昆明照顾她。而在这个时候,村里以前承包给私人的一些机井却高价卖水给村民,很多农户家泡不上水,我们没办法,只有打电话给邓支书,也没想过他能从昆明回来,只想他去反映一下。但没几天,邓支书就从昆明赶回来了。村里的群众都赶过来,说到:“邓书记你妻子得了这个病,你就在昆明照顾她好了,干嘛还这么急着赶回来?我们也会想办法的。”邓支书说道:“我必须回来,村里的田地泡不上水,这事我有很大的责任,我是一名党员,是我们村的支部书记,我必须保护好大家的利益,保护好大家的收成,这件事我会解决好的,你们放心吧!”在邓支书和群众的一起努力下,当年村里获得了丰收。
片段八:
“我们党员,怎能马虎”
熊丽华(宾居镇石马村委会妇女主任)讲述
曾洪丽是我们村委会的大学生村官,已经有几个月的身孕了,还一直坚持做着自己的工作,每一项工作都认真负责的完成。大家都担心她的身体,劝她少做一点,多休息一下,不用这么认真。她说道:“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负责的工作,怎能马虎?每一项工作,我们都应该认真负责的完成。”
片段九:
“看到学生一双双求知的眼神,我怎能安心休养”
——刘志新(宾川三中教师)讲述
【镜头一】2011年4月,宾川三中高级教师、共产党员陈智刚老师在备课时发现字迹模糊看不清,到医院检查,结论是双眼白内障,医生建议立即手术,术后五天他强忍疼痛坚持回校上课,妻子和学校领导都劝他多休养几天。但陈老师说:“看到学生一双双求知的眼神,我怎能安心休养。”
【镜头二】2012年9月3日上午的课堂上,陈老师突感双耳听不到学生的声音,当天课后到县医院检查,结论是神经性突发耳聋,需住院治疗,在县医院治疗3天无效果,后即转大理60医院,在60医院住院期间,他每天都心急如焚,就盼着早日康复立即回校上课,因为他带着的是高三毕业班学生。几天后在病情稍有好转的情况下,就说服医生坚持出院。由于出院回校后又立即投入紧张的高三教学活动,至今还伴有耳鸣、眩晕等症状,听力没有得到很好恢复,落下病根。
陈智刚老师从教28年来,先后担任班主任24年,年级组长13年,教研组长4年,曾连续8年担任高三毕业班班主任工作。1994年、199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县先进教师, 2007年被评为大理州优秀教师,十余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