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廓街:扎根西藏的第二代白族商人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 发布人:大理白族自治州 作者:张建平 文/图 发布时间:2014-08-15 08:46:46
| |||
“拉萨有一条大理人经商的街道,就在大昭寺附近。”到西藏之前,许多人都这么说。8月1日上午,在拉萨的雨中,我随着转经的拉萨人几乎走遍了整条八廓街,却没有发现一家与大理人有关的商店,更别说是一条街。 由于前一天赶路到拉萨已经很晚,我没有打离开大理前鹤庆县有关部门提供的在西藏的云南大理商会负责人的电话。第二天一早,我决定自己到八廓街看看,是否能遇上传说中在这里遍地都是的大理人。 按照藏民转经的习俗,进入八廓街后我按顺时针方向由左至右走,每经过一个有特色的经营金银器等旅游商品的商店,我都进去打听一下,有四川的,有青海的,也有当地人经营的,但都不是大理人。后来我才从大理商会李正彩会长口里知道,原来在八廓街周围确实有不少大理人开商店,但在2008年“3·14事件”中损失惨重,后来又有铺面租金上涨等原因,多数商户搬离八廓街,到邻近的宇拓路、江苏路等街道上经营。 已经在雨中找了近两个小时候,正当我就要失去靠自己在八廓街发现大理人的商铺的信心之时,从位于大昭寺左侧的藏族著名文化人士根敦群培纪念馆出来后,发现斜对面的八廓街口上还有一家银器店。怀着最后试一试的心态走进去,终于见到了身穿白族服装的女主人。 可这位身着白族服装的中年妇女却告诉我,她不是经理,经理是她的儿子,叫寸志刚,也是我要找的大理商会负责人之一,并说周围还有几家鹤庆人开的银器店。我听了真是喜出望外,可问题又来了,我们预约参观布达拉宫的时间已经快到了,而寸经理去送货了,要一小时后才能回来。留下联系电话后,我只好遗憾地告辞。在打车赶往布达拉宫广场途中,我打通了大理商会秘书长刘建中的电话,请他们帮忙安排下午的采访。 下午两点多,在布达拉宫时接到了寸志刚的电话,约我3点过去。而我已经联系好了对商会的采访,于是只好约定5点以后。从郊区采访回到拉萨市区,赶到八廓街上这家名叫“凤翼银器工艺品商城”的商店时,到机场送人的寸志刚正在赶回来的路上。 上午没见到的寸志刚的妻子段双燕,正在不时以熟练的藏语和普通话接待着进店的顾客,并不时与我交谈。从交谈中我初步了解到,段双燕和丈夫寸志刚是20世纪90年代中随父母一起到拉萨经商的,几年前从上辈手里接过了这家店,成了扎根西藏的第二代白族商人。 六点多,终于见到寸志刚。又是一个属马的,36岁的寸志刚显得精干、敦实,一看就是生意场上的能手。寸志刚说,他的父亲寸锡槐和母亲寸珍乾20世纪80年代末就到西藏打拼,是赴西藏的第一代,如今已退居二线,在老家鹤庆新华村经营着一家酒店,这几天是带着几个亲戚到拉萨来玩的,他刚才就是去机场送亲戚回大理的。与其他在西藏经商的大理人不同的是,寸志刚已经不再从事银器加工,而是把工厂包出去,专心搞经营。他说,只经营自己加工的产品,限制较大,所以不搞加工反而能够有更多的选择。目前他的商店除了经营部分传统的白族金银手工艺品,有五、六家老乡的加工厂供货外,还主要从尼泊尔进口高档金银首饰等工艺品,根据市场需要,他每年都要专门到尼泊尔进货几次。 作为大理商会的副秘书长和熟悉拉萨、熟悉西藏的大理人,寸志刚说近年来他接待过许多从大理来、从云南来的老乡,其中包括由著名白族作家景谊带领的“茶马古道”摄制组和《大北郊:拉萨夺底北路66号》的作者。在这里,我才第一次知道一本出版于两年前的名叫《大北郊:拉萨夺底北路66号》的书,是省内媒体人写的在西藏的大理人的一本书。 听说我还想采访几个在八廓街经营的大理人,寸志刚又领我来到八廓街口大昭寺广场北侧一家叫“奇韵藏宝阁”的专营佛珠、天珠、绿松石、藏刀等旅游纪念品的商店。寸志刚边走边告诉我,由于房租等方面的原因,许多原来在八廓街经营的大理人都或者离开,或者转向了,目前还在八廓街这里经营的还剩三家,这也反映了年青一代与上一代在经营理念上的不同。“奇韵藏宝阁”的主人王金标三十岁左右,虽然也是鹤庆新华村人,与我的对话中乡音未改,但一头飘逸的长发和与顾客交谈时的一腔流利的藏语,却俨然是一个康巴汉子。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在西藏经商的第二代大理人,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已经超过了他们的父辈。遗憾的是,位于“奇韵藏宝阁”对面大昭寺广场南侧的另一个大理人开的商店“格博银器手工艺品商行”当天正好关门。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我还见到了寸家的第三代,寸志刚两个正在拉萨读中学和小学的儿子,他们出生在拉萨,生长在藏族地区,从体格到生活习俗,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文化。我们完全可以期待,在这样的环境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必将走出与祖辈和父辈们不一样的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