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员杨元臣的无悔奉献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 发布人:大理白族自治州 作者:杨训波 发布时间:2013-09-25 09:25:10
| |||
“老师无语培植桃李,学生含笑竞争芬芳。”杨元臣自己创作的对联,贴在自家大门上。大门前有一棵桃树和一棵李树,往后就是成片的核桃林,郁郁葱葱。 一个秋日的午后,记者拜访了老党员杨元臣。 爱生如子的老师 1944年,杨元臣出生于大理市下关大庄村。18岁那年,从大理师范毕业后分配到南涧县无量山镇阿杂村做了一名小学老师。当时的阿杂小学就设在一个农户家里。后来,杨元臣几经努力下,最终使阿杂小学搬到了一间破旧公房,由此有了“像样”的教室。杨元臣又找村民借来长短高矮不一的桌子,让学生当课桌。就这样,杨元臣在简陋的“校舍”里教孩子们认字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阿杂小学还招收三、四里外的秀水塘村学生,每天清晨,杨元臣赶到秀水塘,在村口吹响哨子。哨音一响,孩子们就走出家门来到他身边集合。如果有学生没到,他就亲自上门去喊。放学后,他再把学生一一送回家。孩子们很爱杨元臣老师,杨元臣也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看待。接送学生的时候,村民们经常看到杨老师脖子上骑着一个孩子,手里再牵着一个。雨天山沟发洪水,杨元臣就把学生一个一个地背过去。 体贴入微的门卫 1988年,杨元臣调入一所中学,从学校总务主任成为一名普通门卫。对于身份的变化,杨元臣没有半点怨言,而是尽心尽责地干好本职工作。学校里,杨元臣门卫室的灯总是亮得最早,熄得最晚。每天凌晨四点多钟,杨元臣就起来把大门内外的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 杨元臣还利用学校门口的黑板写一些温馨的话语或警世格言,如“高高兴兴上学来,平平安安回家去”等,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注意冷暖、向上奋进。在他的值班室里,总备着几壶开水,那是为吃药的同学准备的。为了方便学生寄存东西,杨元臣还在值班室腾出了一个角落。他还备了两瓶药酒和一套理发工具,为学生义务治疗跌打损伤及理发服务。 这一生,杨元臣先后经历了18次工作调动。无论被调往何处,任何职,杨元臣都坦然面对,他总说:“只要党和人民需要,叫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助人为乐的退休老人 1962年,杨元臣买了一把剔头刀。50年来,他就用这把剔头刀义务帮人理发。他还自己泡了一大瓶药酒,谁要有跌打损伤,都来找他搽药酒。多年来,他为别人免费治疗达2000余人次。 1997年退休后,杨元臣定居到了山花村。山花村前有一条小河,叫岔河。为了方便行走,村民们用木头搭成简易便桥,这样的桥共有10来座。时间一长,这些木头就会陈腐或不稳,杨元臣就时常对它们进行维修,木头陈腐了的换掉,不稳的找些土或石头压稳。就在记者拜访他时,他也才刚刚修桥回来。 李枝安、李小桥是杨元臣的邻居,他们是一对哑巴兄弟。杨元臣对这一邻居照顾有加,经常帮他们理发,赶街时总要给他们买点菜回来。平日里,自家有好吃的也总要端些给他们,逢年过节还把他们请到家里来。雨天怕屋漏,就帮他们修补屋顶;冬天怕他们冷,就送去被子和毛毯。一提起杨元臣,哑巴兄弟就高兴地竖起大拇指。 村民们都说:“杨老师老了,但那颗学雷锋的心却不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