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旺年:甘当新闻战线老黄牛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 发布人:大理白族自治州 作者:李光聚 发布时间:2014-05-13 08:26:31
“我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我热爱记者工作,热爱弥渡这片热土,愿做一头老黄牛,在新闻宣传这块沃土上默默耕耘。”这是50岁的弥渡县广播电视局记者李旺年对自己事业追求的诠释。他用一个普通劳动者本分、低调和敬业书写自己的人生。
坚守信念 执着追求
1982年,高中毕业以后,李旺年参军入伍,参加过84年收复老山的战役,1985年10月退伍。先后当过民办教师和村公所干部,1995年10月进入弥渡县广播电视系统工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心里始终有一个信条,就是要矢志不渝跟党走。从1995年进入广播电视系统到现在,屈指算来,在近19年的新闻宣传工作中,始终坚持“三贴近”,弘扬主旋律,积极采写并为各级主流媒体报送新闻稿件。在工作中,发扬老黄牛精神,在苦活累活面前毫无怨言,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
面对困难 从不退缩
2001年,弥渡县遭受了“7·2”“8·31”两次特大洪涝灾害,当时弥渡电视台只有三、四名外出采访的记者,有一天,李旺年闹肚子,中午饭没有吃就到诊所输液,当第一瓶针水输到一半的时候,单位上通知说县委主要领导要去察看灾情,要随同去采访,李旺年二话没说,急忙让医生拔掉针头,直奔单位拿设备,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指定地点。一直忍着病痛、饿着肚子跟随采访,直到下午5点多钟才回到县城,到诊所继续输液。2010年,弥渡县遭受了严重的旱情,一天下午,州、县领导前往旱情较为严重的德苴乡太平村的田间地头察看灾情,指导抗旱救灾,他跟随采访,由于天气暴热和过度劳累,一直头昏目眩冒冷汗,但他咬紧牙关坚持不掉队。第二天上午,州领导在县广播电视局会议室听取弥渡县的工作情况汇报,他在拍摄时感觉一阵恶心,实在坚持不住了,急忙放下摄像机,跑到门外呕吐起来,稍作休息又接着拍摄。像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
作为记者,既要外出采访,又要撰写稿件,还要编辑画面,加班就成了家常便饭。李旺年家住农村,城里没有住房,只能早出晚归,最早的一次凌晨3点钟就从家里出发,最晚的一次深夜1点多钟才从单位回家。
县一级广播电视台,经费紧缺,条件艰苦,外出采访交通工具不可能解决也解决不了,李旺年经常私车公用。对此,有位县领导曾经风趣地说,看到李旺年就想起在电影里看过的敌后武工队,敌后武工队是背着枪骑着自行车到处转,李旺年是背着摄像机骑着摩托车四处走,非常相似,这种精神十分值得年轻一代学习。
乐于奉献 不计得失
2006年6月,广电和网络分家,李旺年由于是临时工身份的原因,被分流到弥渡县广电传输网络公司,又被借调到县广电局新闻中心,继续从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虽然当时每个月只能领到几百元工资,但丝毫不影响他的工作热情。他白天外出采访,晚上加班写稿、编辑画面,经常忙到深夜。风里来、雨里去,总是无怨无悔,始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
10多年来,他累计为各级主流媒体报送新闻稿件上万件,采写的新闻稿件和在上一级广播电视台的上稿量,在单位总是名列前茅,深受领导和同事的好评。2014年4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2003年至2012年,连续10年被大理电视台表彰为“新闻宣传先进工作者”;2008年9月,在弥渡县首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荣获提名奖;2010年4月,在弥渡县首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评选活动中,荣获劳动模范称号;2010年,省、州、县各级总工会组织开展“一封关爱家书”活动,其独立采访的《爱心传递 情暖中秋》于当年9月21日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受到了中共大理州委外宣办、大理州人民政府新闻办的表彰奖励;2012年6月,被中共弥渡县委表彰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4月,被大理州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