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式雄:十年无悔的坚守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 发布人:大理白族自治州 作者:杨 彦 发布时间:2014-04-23 08:34:00
“欢迎各位嘉宾进入云南人民解放之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云南、陕西革命火种的播火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缅怀先烈,重温党史。”在祥云县王家庄革命烈士故居,一位头发斑白、面容清瘦的老人正在给参观学习者进行讲解,厚厚的眼镜片背后闪烁着热忱的光芒。
他叫王式雄,是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的义务管理员。十年来,他累计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近10万人,无怨无悔地坚守着这一片精神的家园。
接过钥匙,就接过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2003年9月的一天,从学校退休不久的王式雄正在家里帮助老伴料理家务,村里有人捎话说,村领导请他去一趟。走进村委会,村支书章荣和主任王汝学打开了话匣子:“王老师,村里想把烈士故居的大门打开,你是老校长,又和两位烈士是一个家族,对他们的情况了解得多一些,我们想请您来当故居管理员。”
短短一席话,不禁让王式雄心潮澎湃,百感交集。虽然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但出于对烈士的深厚感情,他没有多想,欣然应允了下来。村主任王汝学把故居大门的钥匙郑重地交到王式雄的手上。
当天下午,王式雄在老伴和儿媳的帮助下,把故居的里里外外、楼上楼下打扫得干干净净。晚上,他捧着县党史室编印的《祥云三英烈》,反复思考怎样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把烈士的生平和事迹讲解出来。
两天后,烈士故居迎来了开放以后的第一批客人。尽管当时故居还没有修缮,但前来参观的干部职工看到了一个饱含深情的老人,用大方质朴的讲解,让大家的思绪穿越到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年代。阵阵掌声中,王式雄感受到了肩负的责任,也倍感光荣和自豪。
奔波操劳,展出内容不断丰富完善
面对陈旧的故居,坐在空荡荡的院落里,王式雄动起了脑筋。他精心整理了相关内容,提起毛笔,开始了最简单、最原始的布展工作。由于烈士亲属远在外地,家具早就不知去向,王式雄又挨家挨户地调查走访,到处搜集这些老式家具。
一天,王式雄听说有人到村里收古董,急忙赶到村上进行商量。他建议,赶快把这些老家具收集起来,并且自告奋勇来完成这个任务。于是,几元钱一把凳子,几十元一张旧床,在烈日下,他用手推车把这些老旧家具,一件一件推进了故居,把家具在各个房间摆放完毕,最大程度地复原当年的情景,渐渐营造了故居的气氛。
王式雄觉得还是少了点什么,他找来曾经的学生张新彪,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为王复生、王德三烈士塑像。师生俩反复对烈士照片进行揣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几经修改完善,初步完成了作品,然后用金粉漆为烈士塑像上漆。王式雄还把自己的老式眼镜给王复生烈士的塑像戴上,使塑像更加栩栩如生。
后来,烈士亲属看到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故居建设,又有王式雄这样的热心人在专门管理,毅然捐赠了珍藏多年的遗物,大大丰富了故居的展出内容。
潜心钻研,探究烈士兄弟成长轨迹
寒来暑往,王式雄在故居工作已经好几个年头。为了全面了解烈士的生平事迹,他认真学习研究与烈士有关的党史资料,反复研读王复生、王德三留下的文章。在有关领导的关心鼓励下,他决定将烈士家庭的相关史料整理成文。
王式雄东家进、西家出,积极走访村里85岁以上的老人,又到宗祠、寺院等地抄写碑文,收集整理烈士的家庭往事,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2009年冬天,为了尽快将书稿报州县党史部门评审,他连续一个多月深夜改稿,书稿寄出后,他却住进了医院。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4月,《彩云之南三英烈寻踪》一书出版发行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近期,王式雄又承担了大理州社科联的研究课题《大理籍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通过几个月的辛勤耕耘,目前已经完稿。
对王式雄来说,他既是故居的管理员,又是解说员,还是保安员、保洁员,承担着故居的接待和导游任务。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近年来故居得到了各级的关心和关注,几次拨款修缮、布展,来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人络绎不绝,王式雄更是忙得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