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县:小果树做出大产业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云龙县 发布人:云龙县 作者:杨建秋 发布时间:2013-10-30 17:00:25
——诺邓镇天池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发展麦地湾梨侧记
云龙县天池村位于诺邓镇西北部,距云龙县城诺邓15公里,全村国土面积12.45平方公里,有12个村民小组,497户1265人,居住着汉、白、傈僳等民族。全村设有1个党支部6个党小组,有46名党员。平均海拔为2050米,属于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5.9℃,年平均降雨量为729.5毫米,森林覆盖率为75%,特有的海拔气候非常适宜发展麦地湾梨等经济林果。近年来,天池村党支部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思路,选准富民产业,以村党支部引领、致富党员带头、企业示范带动,探索出了一条“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新路子。
支部引领,选准富民产业。一是确定发展思路。村党支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村情实际,制定了建设“生态园林示范村”的总体目标,确立了“管好麦地湾梨和核桃两棵树、种好经济菜、壮大畜牧业,打造县城后花园”的富民强村新思路,发动群众大力发展麦地湾梨产业。二是争取政策扶持。村党支部积极向上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争取项目、政策、资金帮扶,扶持群众发展以麦地湾梨为主的经济林果业。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把麦地产业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每年由政府拨款,专人负责麦地湾梨苗圃的培育,为群众免费提供苗木。2005年天池麦地湾梨列入云南省财政扶持名特产品建设项目。三是加强科技培训。为扎实抓好麦地湾梨的技术保障,从2000年开始,在县乡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相继开展了无公害水果生产的试验示范推广,聘请技术人员,开展绿色梨果生产技术培训,专门制定《云龙麦地湾梨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让种植户熟练掌握麦地湾梨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近两年来,先后举办各类科技培训86场次,培训群众4368人次,培养致富带头人86人。
党员带头,发展富民产业。一是带头培植产业。以开展“双带”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党员干部首先带头种植麦地湾梨等经济林果,有的在自家的包谷地里套种麦地湾梨,有的在荒山荒地上种植,有的承包集体林地发展麦地湾梨,全村46名党员中,38名党员带头种植种植麦地湾梨,带动群众积极发展该产业,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杨胜雄带头在自家的林地种植了20多亩麦地湾梨,经过十几年的精心管护,现在已进入盛果期,从2011年开始,每年的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二是带头推广科技。在积极抓好科技培训的同时,每个党员干部都担当起技术推广员,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原村党支部书记赵光慈经常在自己果园里,给群众免费培训麦地湾梨的种植、管护、施肥、修枝打叉等技术,切实提高群众的技术水平。
企业带动,壮大富民产业。一是创建林果示范园区。天池林果场在县农业局和各级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在场长杨利民的苦心经营下,经过20多年的坚苦创业,通过试验摸索、品种改良、校企合作、精深加工、文化品牌打造、市场开拓等努力,目前发展到占地1500多亩,建有能贮藏160吨的冷库房,果园内实现了水、电、路“三通”管网配套,实现自动化喷灌和机械化作业。2012年天池林果场麦地湾梨总产量已达2500吨,销售总收入450多万元,年利润300多万元。二是开拓产品销售市场。天池林果场不断加强市场营销,拓展销售渠道,通过主打“绿色”品牌促市场推广,加大麦地湾梨生产“龙头企业”的宣传,已取得了“麦地湾梨”商标注册,并申报获得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11年获得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目前天池麦地湾梨主销昆明、大理、保山、临沧、德宏等地,并间接出口缅甸等临国,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
截止目前,天池村200多户种植麦地湾梨,种植面积达8000多亩,2012年年产值2000多万元。麦地湾梨已成为天池村广大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小果树做出了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