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康复者走上致富路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 发布人:大理白族自治州 作者:杨加方 黑毅鹤 发布时间:2014-04-02 09:25:36
| |||
“许多人都到我的农家乐来吃饭,我们用自家产的蔬菜、鸡和鱼做菜给他们吃,生意算不上火爆,但一年下来也有三、四万元的纯收入……在李医生的帮助下,我们康复者照样能够当老板!”谈起自己的生意,廖多贵很有成就感。 廖多贵是“多贵农家乐”的老板,是山石屏村康复者中的“冒尖户”。廖多贵头脑灵活,是种地、养殖的一把好手。2007年年底,他找到李桂科,要求承包管理离山石屏疗养院1500米处山凹里的8亩土地,打算在上面搞个农家乐。廖多贵的想法立即得到李桂科的支持。2008年2月,廖多贵带着妻子和三个女儿上山了,经过辛勤劳作,他们又新开垦了8亩山地。在这片总面积16亩的土地上,廖多贵一家养鸡、养猪、种菜、养鱼,办起了农家乐,李桂科为他拉来了不少客源,“多贵农家乐”的生意一天天好了起来。近两年,在农家乐的周围,廖多贵还种下了100多棵核桃树。“再过个七、八年,等我家的核桃有了收成,我们的收入还会翻上几番!”未来的生活,在廖多贵的心里像蜜一样甜美。 和廖多贵一样,这些年,山石屏村的许多村民除了种地和领取补贴外,还搞起经济林果种植和养殖业,逐步走上了自食其力的路子。 “山石屏交通不便,土地贫瘠,青壮年劳动力又不多,为了让大家的日子过得好一些,李医生想了不少办法!” 作为多年来李桂科身边的得力助手,村长杨晓元对山石屏村村民的收入变化深有体会。80年代早期,李桂科等人来到山石屏疗养院时,大家的经济收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每人每月10块钱左右的财政补助,另一部分是种包谷的收成。当时疗养院有180亩左右的耕地,但包谷产量不高,每亩产量仅有三、四百斤,全院一年下来种包谷的总收入也就二、三万元。虽然有了补助,大家的温饱问题基本得以解决,但生活十分贫困。为改善患者的生活,李桂科来到山石屏后,带动大家在江边、山脚、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上柿子、梨、核桃、李子、木瓜、香橼等各种果树680多棵。果树长大后,疗养院内的患者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水果吃,然而,由于价格便宜,种植的水果除了自己食用外,没有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1986年,在山石屏疗养院退耕还林的过程中,李桂科动员大家种下了1万株桉树和1000多株梅树,几年后,山石屏疗养院每年仅卖梅子和桉树叶就有了二、三万元的额外收入。到了90年代后期,随着核桃价格上涨,李桂科从林业部门申领了300多棵核桃苗,套种在梅园里,核桃长大后,将梅树全部清除,如今,300棵核桃树已全部挂果,年收入达四、五万元。2011年,经李桂科倡导,山石屏疗养院又种下了1000多棵核桃树,目前,这些核桃树长势良好。 “李医生常说‘集体的事情干好了,各家各户的日子也要过得红火才行!’,他见多识广,我们都请他帮忙出点子,找门路!”杨晓元告诉记者,随着身体的康复,大家都想多挣点钱,过更好的日子。为了帮助大家找到脱贫致富的门道,90年代初,李桂科曾多次组织院内的康复者和家属到洱源县右所镇陈官营村学习生态养殖,在他的引导下,山石屏疗养院的养殖业渐渐发展起来。目前,山石屏村的养鸡数量达500多只,猪的存栏量也达到150多头。其中,赵凤桃等农户还在村外建起了生态猪圈,一步步向养猪专业户迈进。 记者了解到,去年,山石屏村的人均年收入已达6000多元,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和1000多棵新栽核桃树的陆续挂果,这个数字在不远的将来还会迅速攀升。然而,杨晓元、杜朝明等人却告诉记者,李桂科现在还不满意,尽管已经57岁,但他说,退休前要带着大家再种100亩泡核桃。 读者朋友对李桂科先进事迹有何感想,可发送短信至本报新闻热线15087275888,也可通过新浪微博私信本报官方微博或@大理日报,我们将在大理日报B1版“有话就说”中及时摘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