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钉子一样——记洱源县炼铁乡党委书记李银政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洱源县 发布人:洱源县 作者:张智飞 杨崇勇 发布时间:2014-02-14 12:22:36
“3·03”地震打乱了洱源县炼铁乡干部群众的常规生活。一个多月来大家投身到紧张忙碌的抗震救灾工作中,4月17日,地震再次袭来。两次地震,考验着全县干部群众的神经,更考验着炼铁乡全体干部的品质和智慧。从“3·03”开始,炼铁乡全体干部职工每天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一直忙碌在灾区。一年坚守,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灾区重建一新的家园,更收获了一份超越自我、战胜困难、造福群众的欣慰。
“满山跑”的书记
作为地震灾区的乡党委书记,李银政更忙,更累。“3·03”地震后,“满山跑”成为李银政的工作常态。
从罗坪山俯瞰黑潓江河谷,只见山坡上星星点点布满了村庄农舍,这就是炼铁乡。炼铁乡国土面积246平方公里,下辖11个村委会、132个自然村。“3·03”、 “4·17”两次地震灾害后,全乡群众财产不同程度受灾,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6199户民房需要维修加固或者重建。山区自然环境差,交通极为不便。为了尽快让群众摆脱地震灾害的影响,尽快转入正常的生产生活,李银政每天要协调和处理大量工作。深入村组查看灾情,指挥干部群众排查险情,安排联系灾区避险帐篷,把群众先安置到安全地带,这些,都是地震发生后最迫切的工作,再苦再累,也要和时间赛跑,等不得,拖不得。那些天,李银政几乎没有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坐下来放松一下,246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他的战场,哪里事情紧急往哪里跑。这一跑,他从2013年春天跑到了2014年春天,跑遍了炼铁乡的家家户户。
“李书记很关心我们,和我们老百姓很吹得来,我们家里有什么事,都喜欢找他,他都能帮助解决,从来没有觉得为难过。从地震后认识他到现在,我们都已经记不住他帮了我们多少忙了。”振兴村集中安置点村民张春林说。
像钉子一样钉在灾区
如果说紧张的抗震救灾工作是和时间赛跑的急行军,那么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就是一场时日持久的大战役。投身这场战役,需要勇气、智慧,更需要锲而不舍的面对和坚守。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地震灾区受损较轻、还可以居住的民房,要在2013年6月前完成维修加固工作,让群众安全入住;受损严重,不宜再住人的民房,炼铁乡共有1667户,其中包含振兴村、山石屏村两个集中安置点和前甸完小、北邑完小两所中心完小,必须在2014年春节前完成恢复重建工作,保证灾区群众在新房里欢度新春;受损灾区学校要在2014年春季开学前全面完成建设,交付使用。其他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要在地震后两年内全面完工。
恢复重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量大面广,情况千差万别,困难层出不穷。李银政知道,只有让自己像一枚钉子一样,把自己钉在灾区,还必须让自己像钉子一样,再大的困难也要毫不畏惧地往里扎、往里钻。
山区交通不便,建材运输成本高。不管多忙,李银政始终紧盯着建材组织和运输工作不放松,因为建材组织运输顺畅与否关乎群众的需求,关乎重建工作的进度,质量过关与否、价格平稳与否,关心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他和指挥部的人一道,多方协调建材,协调运力,努力保证恢复重建建材需要,不让建材拖恢复重建的后腿,保证了价格的平稳,不让建材商借机抬价,增加灾区群众负担。
灾区缺少建筑工人,他用心和建筑商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趟一趟地跑工地,进工棚,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解释政府希望全力做好民房恢复重建工作,让老百姓尽早安居乐业的良苦用心,动员建筑承包商想办法组织施工力量,加快施工进度。
灾区群众家庭境况各各不同,群众思想认识和性格脾气千差万别。一家之中,难免因为建不建房、如何建房意见不统一;邻里之间难免为了地界划分、材料堆放之类的事有些小纠纷。这些事情,都需要包保工作队员为群众出主意想办法,解决他们思想上和现实中的诸多困难。遇上钉子户,李银政总是记在心上,挤出时间上门做工作。李银政为人直爽,说话幽默,并且善于抓住问题的结症所在,总能够三言两语就能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劝动对方。
山石屏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设立的一个麻风病人集中疗养村,坐落在远离村庄的黑潓江河谷里,地震前,全村80多人居住在年老失修的土坯房里。地震后,县委、县政府决定要再造一个新村,让80多位麻风病人过上幸福生活。
去年四月,山石屏村重建工作开始动工。李银政把山石屏村这个特殊群体看得很重,对这个村的重建工作十分关心,他和指挥部的同志们一道,三天两头往村里跑。住房、厨房、医务室、村民活动中心、淋浴室、厕所、入村道路、篮球场……山石屏村的建设,李银政一个细节也不放过地挂在心上,他和大家一起,投入大量心血,在短时间内把山石屏村打造成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居住条件一流的灾区恢复重建样板工程。去年10月,山石屏村主体工程竣工,成为灾区第一个实现灾民整体入住的集中安置点,李银政比村中的80多位村民还高兴,他和大伙一道,帮他们搬运行李,布置房间。村民杨翠莲说:“在这个山沟里住了五十多年,没有见过这么关心我们的书记。社会这么好,我们没有想到,领导们对我们这么好,我们感谢不完。”
一年之中,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面对一个又一个时间节点的压力,李银政没有回避,没有退缩,像一枚钉子一般牢牢钉在灾区,不惧困难地扎进这样那样的困难中,几乎没有离开一天。
灾区没有作息时间表
“3·03”、“4·17”两次地震灾害叠加发生,让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困难重重。但是在灾区,最大的困难不是大量艰苦的工作,而是没有时间,哪怕拖延一个小时的时间,都让人觉得心里着急。
在地震灾区指挥部同志和李银政的生活里,没有“作息时间表”这一说。作为指挥者,他们有好些事要顾及,要思考,要真抓实干地解决。别人可以按时吃饭睡觉,他们做不到;别人可以适当休息几天,他们做不到;别人可以因为太累早上多睡一会儿,他们同样做不到。他们总是被太多的事情追着往前跑。
节假日,李银政一般无法休息;夜深了,他不是在工地上指挥施工,就是在办公室里研究工作。记不清有多少个晚上,他打着手电,进到村中,挨家挨户查看民房建设情况,走进老百姓家里和他们交流谈心。好多时候,躺到床上时夜已经很深了,人已经很累很累了,但满脑子的事要思考,要梳理,仍然无法入睡。
在振兴村集中安置点村民张炼志的印象里,李银政几乎天天在他们村子里转,这家看那家问,帮他们协调这样那样的事,有时还动手帮助他们干活。“他对我们村各家各户的情况非常了解,比我们同村人了解得还细致。”张炼志说。就是这样一个对村民的情况了解得比同村人还细致的人,对自己家里的事却知道很少。父亲脚背被开水烫伤了,一个多月后,李银政才在电话里知道,但知道后他还是没能挤出时间去看看老人家。对自家的事,他却像个外人。
去年12月12日夜里,记者在二十三时前往灾区恢复重建工地时,他正在那里指挥施工。去年12月16日,当灾区突降大雪,好多人躲在家里烤火避寒,或者兴奋地在雪地里欣赏雪景的时候,李银政和同志们踩着四五十厘米厚的积雪,在雪风剌骨的罗坪山上忙着清理公路积雪,为灾区打通交通大动脉,在雪地里从当天下午四点钟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一点多。
对于李银政,对于地震灾区的好些同志,这样的日子,这样的夜晚,很多。
队伍建设社会经济建设不松手
作为乡党委书记,李银政要面对的工作不仅仅是灾后恢复重建,他还得面对全乡群众的生产生活,还得面对干部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恢复重建工作必须抓紧抓好,全乡经济社会建设工作必须抓紧抓好,队伍建设必须抓紧抓好,哪一方面,都不能放松。
班子团结、队伍建设、“四群”教育活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执行“八项规定”、和班子成员一道研究部署全乡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主要工作……一件件一项项,都要统筹兼顾,及时合理地安排好。
2013年,在连续干旱和两次地震诸多灾害叠加的情况下,炼铁乡经济社会建设仍然取得好成绩,全乡经济总收入完成21280万元,同比增长19%;财政总收入完成858万元,同比增长38%;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715.5万元,同比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6274元,同比增长18%。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各项工程进展顺利,民房维修加固工作全面按时完成,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抓住了时间节点,目前已经完成了99%左右。两个集中安置点中,山石屏村建设全面结束,振兴村建设已经接近尾声,实现了确保群众春节前入住新居的目标。
与此同时,全乡烤烟、乳畜业、核桃产业、电矿工业等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经济繁荣、和谐团结的局面不断得到巩固,党的建设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结语
1月19日,记者在炼铁灾区见到李银政,乍一看,风尘仆仆的他有些不像一个乡党委书记,倒像是一位在工地上搞建设的建筑承包商。在他的手机上,有电信运营商发给他的一条生日免费服务短信,运营商在短信里告诉他:生日当天,他的通话时间总长为221分钟。
李银政的生日已经过去好多天了,但记者还是想在这里给他送去生日的祝福,祝他生日快乐!希望他的下一个生日依然充实,但不要再这样累了。
图为李银政帮振兴村6号地张炼志家重建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