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上瘾”的毛支书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 发布人:大理白族自治州 作者:杨福军 发布时间:2014-03-31 08:36:24
“情满小团山,汗洒炉塘河,荒山坡长满摇钱树,你却一去不回头;创办合心组,建设新农村,穷山沟变成福窝窝,你却一去不回头……”2013年2月1日,天刚蒙蒙亮,在永平县厂街乡炉塘村小黑佐一条山路上,低沉的哀乐声缭绕。村民施俊哈着“白气”匆匆赶来,67岁的王显跃、“二杆子”阿来兴也接踵而来,争着抢着要搭把肩,最后送毛支书一程。
毛朝杨,这个在村官岗位上奔波了35年的共产党员,一生任职两地,都让“穷兮兮”的两地变成了“福窝窝”。他曾先后荣获永平县“优秀村干部”、“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信访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建起“智慧屋”
十几年前,炉塘村小学一至六年级6个教学班全部都在陈年旧房里,一块黑板、几条长凳就是一间教室。上世纪90年代后期,部分校舍由土坯房改成砖瓦房,但教学楼依旧雨天漏雨,晴天飞灰。由于校舍粗糙简陋不安全,村民们纷纷把娃娃送到别处读书。
“差账也要盖一幢教学楼!”时任炉塘村党支部书记的毛朝杨痛定思痛,决心建盖一所“像样点”的学校。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就难了。面对群众干瘪的钱袋子,村里又没有一分钱的两难境地,毛朝杨挖空心思联系炉塘村在外工作人员,并通过种种渠道向上“求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08年,财政部驻云南专员办资助炉塘村60万元,帮助村里建学校。
“你们用60万资金,做成了在昆明100多万都做不下来的工程,事情办得实在,再奖励给你们30万!”2009年5月7日,财政部驻云南专员监察办用这一特殊的方式嘉奖炉塘村。毛朝杨趁热打铁,向县教育局争取资金,修建了厨房、厕所、大门、围墙以及学生食堂。2009年10月21日,总投资118万元、建筑面积339平方米的炉塘村完小终于落成。“今后,每位村民都要配合学校老师,教育好娃娃,我们要一届带着一届干,一届干给一届瞧。一步步把村完小建成‘智慧屋’,也要让其他地方的家长心甘情愿地把娃娃送到这里来。”学校建成典礼上,毛朝杨的肺腑之言至今仍在校长曹证明心中滚烫。
引来“幸福泉”
“这几天,我一拧开水龙头,就自然而然地想起毛支书。”在河边村民小组57岁的杨绍英心中,毛朝杨就是一个不会生锈的“水龙头。”
炉塘村是永平县主旱区之一,素有“大旱三六九,小旱年年有”之说,缺水严重制约了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粉壁片区和炉塘片区,村民每天的头等大事就是挑水。为一桶水,有的村民起五更,早早地来到井边守候;有的干脆睡在井边,起早的遇着不睡的,抢水风波时有发生。
面对饱受缺水之苦的父老乡亲,毛朝杨决定向“水荒”宣战。由于生态脆弱,水源枯竭,全村范围内没有可利用的水源,他就带着村“两委”成员与技术人员一起寻找水源,终于在10公里开外的杨柳树村免粮库小组的大山里找到水源。水源找到了,但由于不在同一个行政村,当地群众不乐意。为消除他们的顾虑,毛朝杨与村“两委”成员一起挨家挨户做工作,免粮库村民终于同意把水源无偿供给炉塘村。
开渠引水中,毛朝杨把全村104名农村党员分成4个突击先锋队,每天起早贪黑斩荆棘,披星戴月钻深山,只用了10天就完成9.8公里的管道建设,引来了清澈甘甜的山泉水。“这水既是免粮库村民的养命水,更是我们的保命水。吃水不忘送水人,从今以后,免粮库村有困难我们不能不闻不问,有要求我们不能袖手旁观。”通水那天,毛朝杨一席话赢得两地村民拍手称赞。
种下“摇钱树”
“多谢你当年‘压迫’我们种核桃。现在核桃果已经变成‘金元宝’了!”每年一到收核桃,七昌村的许多群众都会不约而同给毛朝杨打电话报喜。在这些幸福的村民中,阿东地小组的左字祥最幸福,因为他一没文化,二没资金,是毛朝杨给钱给物,手把手把他“带大”的。2012年,他家核桃收入8000多元,整个七昌村的核桃收入超过680万元。
2003年,毛朝杨从七昌村调回到炉塘村后,依旧一门心思发动村民种核桃。为了迸发后发赶超优势,他打破常规,要求村民在常耕地上种核桃。不料这一想法还未付诸行动,就遭到村民的反对。面对重重压力,毛朝杨挨家挨户掰着指头算账:“这块地不管种什么,总是有一定的产量。产量定了,收入也就定了。但反过来种核桃呢,头三年不影响种粮食和烤烟,五六年后开始挂果,收入就逐年增加。”喊破嗓子后,毛朝杨甩开膀子,从我做起,从自己家做起,从每一位党员做起,用行动擦亮村民的眼睛。
如今,炉塘村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6000亩,产值达到300多万元。农户核桃面积最多的已达200多亩,收入最高的已达 6万元,核桃成了全村的“摇钱树”。
凿山“富集体”
每年大年初一初二,回炉塘村过年的在外工作人员都会按时来到村委会,参加村里一年一度的“在外工作人员回乡献一策”座谈活动。毛朝杨担当主角说发展思路,大家则围坐在一起找出路、谋发展。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外人员刘达发挥自身优势,筹集资金20万元,为村里修建了8.6亩的鱼塘,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2008年,全村党员自带工具,对村集体荒山——小团山进行绿色开发,如今,10个党小组分区域种植管护的476棵核桃树、1000株水果柿子已初显效益。
“每个党员每年投入2个劳动力进行薅锄,60岁以下党员每年筹集运送500斤圈肥进行施肥。八年、十年后,这107亩集体经济林将给村里带来七、八万元的收入,那时村里就有更强的经济实力为村民办更多的公益事业。毛朝杨的遗愿就要变成现实了!”现任炉塘村党总支部书记王亚松说,在他心中,毛朝杨虽已过世,但他做实事上瘾的作风永远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