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脊梁 山村的希望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鹤庆县 发布人:鹤庆县 作者:张银奎 赵根虎 发布时间:2014-05-05 08:31:07
——记草海镇倒流箐小学校长杨正侯
走进倒流箐小学,崭新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平整的水泥球场,新课桌、电铃、电脑……倒流箐小学的点滴变化,都与扎根山乡无私奉献31载的校长杨正侯分不开。
1980年高中毕业的杨正侯回到倒流箐,两年后成了倒流箐小学的一名代课教师,从此,与教育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为改变山区的贫穷落后面貌,他怀着一颗炽热的心,扎根贫特困山区任教,一干就是31年。30多年来,他呕心沥血,任劳任怨,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让一批批孩子走出大山,走出鹤庆。
投身教育,无怨无悔
倒流箐小学的5位老师虽然都是本村人,但都以校为家。学校虽小,却其乐融融。1983年,杨正侯以代课教师的身份走上了讲台,由于生活的艰辛,他倍加珍惜这份工作。为实现人生的理想,1988年,他通过努力,取得了中师自学考试毕业证。1991年,又考入了大理市教师进修学校一年制师范班学习。1992年学习结束后,他主动申请到东山片最偏僻的里习吉小学任教,直到1997年,又回到家乡倒流箐小学任教至今。
自从他走上讲台的第一天,就立志扎根山区教育事业,用一颗矢志不渝的心,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教学工作中,他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教育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耐心辅导每一位学生。
两次建校,没有双休日
过去的倒流箐小学,一直在破庙里上课,教室破壁残垣、阴暗潮湿。1984年,作为代课教师的杨正侯全身心地融入建校活动中。他动员群众投工投劳,施工中严格把关,主动放弃星期天和节假日,坚守在学校施工现场,多次用家中的骡子无偿地到县城驮运急需的建筑材料。经过1年多的努力,建成了一幢崭新的土木结构教学楼,随后,还兴建了宿舍、厨房、厕所等附属设施。
2009年倒流箐小学被列入校安工程实施改造。作为一校之长的杨正侯,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好项目建设。当通村公路两次被雨水冲断后,他多次徒步数十公里山路,配合上级部门,及时完成校舍普查任务,两次发动村民投工投劳400多个工日抢通公路,保障拖拉机将建筑材料运入和工程正常开工。由于干旱缺水,为及时解决师生的饮水困难和施工用水,他多次与村民共同努力,修建了临时应急水池,还从离村7公里的石马箐引了一股自来水,同时维修了2股水源,彻底解决了学校的缺水问题。为保证工程质量,督促施工队按期按质完成工程任务,他日日夜夜坚守在建设工地。他把施工队当家人一样对待,时时为他们提供方便,多次把自家种的菜给他们送去。当施工队出村时,他组织全体教师和村干部协助施工队抬搅拌机过河,在长达10公里的稀泥路上,装有防滑链的拖拉机,人在前后推拉,协助施工队走出困境。
舍小家,大爱无上
记得1990年1月的一天,杨正侯正在给毕业班的学生上课时。村里人急匆匆跑来告诉杨老师:“快回家看看吧,您的孩子没了!”一个炸雷直轰脑门: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才那么小,连名字都还来不及取,怎么就没了呢?!都怪我,怪我没有及时送他到县城治疗呀!不然他怎么会走呢?其实孩子已经病了几天了,为了不耽误毕业班学生的功课,他一直让妻子独自在家照顾。山村缺医少药,孩子的病怎能康复,但为了他上午的3节课,为了他那几道没讲完的数学题,杨正侯留下了终身的遗憾。在爱的天枰上,他无私地偏向了学生,心里永远装着那神圣的三尺讲台和渴求知识的学生。
在大山深处的倒流箐,杨正侯无声地诠释着“大爱无上”的高尚品质。为了学生,即使漫天大雪,他依然可以徒步到县城,为学生们背来课本,但是为了他的孩子,哪怕风和日丽,也没有徒步背着孩子到县城看看!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面对妻子撕心裂肺的哭喊和声声埋怨,他的心被撕碎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其实,杨正侯的妻子张海妹对丈夫的工作十分理解和支持。30年来,张海妹用瘦弱的肩膀撑起这个家,吃的苦、受的累不必说与旁人听。正因为有妻子张海妹的支持,杨正侯,一名平凡小学教师,才能在学校这片净土中大显身手。
默默耕耘,桃李芬芳
在31年的教学生涯中,杨正侯几乎年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不放松对每一个孩子的正确引导,总是以自己的品德和言行做学生的表率,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在生活中像父母一样关心他们,在学习和做人方面,像朋友一样真情与他们交往。多年来,他带过几百名学生,但从来没有一个学生辍学,巩固率年年达100%。
为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杨正侯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和现有教学设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用平等的态度去关爱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爆发出智慧的火花。
31年坚守,杨正侯教育教学可谓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各种荣誉证书满满一屋。杨正侯一张奖状的背后,付出的汗水和心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正因为有了杨正侯率领的教师团队,在大山深处默默无私耕耘,今天的倒流箐村彻底甩掉了文化落后的帽子,由1980年前初中毕业生寥寥无几的小山村,发展为大中专毕业生过百的“文墨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