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当“村官”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 发布人:大理白族自治州 作者: 发布时间:2013-10-29 10:30:26
——记云龙县宝丰乡宝丰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杨儒林
在距大理州云龙县县城11公里处,有个人杰地灵的古镇——宝丰。宝丰村坐落在古镇的中心,村子里常常忙碌着一位腿脚有些不方便的高龄老人——杨儒林。
“群众信任,就要尽力做,不能辜负群众的期望。”
2013年6月,83岁高龄,有64年党龄的杨儒林老人高票当选为宝丰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尽管一开始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但是群众的信任还是让这位老人毅然承担起这份责任。“群众信任,就要尽力去做,不能辜负群众的期望。”
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本该在安享晚年的时候,却被村民代表推到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的位置上。杨儒林老人19岁参加革命工作,1958年28岁的他被错处划为“右派分子”。尽管受错处,饱受精神肉体上的折磨,老人依靠做木匠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摘掉“右派”帽子的老人服从宝丰公社党委安排筹组“社办企业”,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艰苦的创业中,几年下来,这个企业被办得红红火火。1984年错处问题彻底纠正,老人恢复公职不久就被安排离休。原本以为老人会开始闲适的生活,但他心里想的却是晚年怎么过,以前的时间已经耽搁了,过好后面的日子是最重要的。自己的时间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一定要珍惜晚年时光,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做些事,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老人一直热心于村里乡上甚至县里的很多公益事业。“接触老人的十多年,凡村里乡上的公益事业几乎都有他的身影,这个人为人正直,一身正气,有威望、懂财会,注意学习也善于学习,加入到村‘三委’中来能在政策上多提醒大家,帮助很大”。村支书陈其昌说到。
刚开始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工作,没有什么模式可以照搬,老人很谦虚的说自己正在摸索阶段,会在今后实际工作中逐步学习。虽然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工作才开始不久,但在村务监督委员会挂牌成立一周后,老人已经起草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职责与权利义务(暂行)》。老人说要把习总书记要求的“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落实到基层,要先建章立制,才能一切按规章办事。9月上旬,部分村民因为对村里道路征用问题有些不满意,把路堵了,影响了其他群众出行。村支书和主任请老人到现场帮忙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处理纠纷矛盾。老人没多说从家中蹒跚赶来,工作一直持续到深夜10点多,路通了。
虽然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工作还没有全面展开,不过对如何开展工作的思考一直盘桓在老人的心里。“等过一阵松活下来,要组织村‘三委’的所有人系统学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我们的监督工作重点要放在财务监督上,原则不能丢……即便任期一任,也要真正做些事。至少一任之后,要让村委从思想上转变重视学习,要把制度建立起来。其实村务监督的主要目的也不是监督而是帮助,要帮助把宝丰村的工作做好,为群众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老人坦言有时候他的脾气过于急躁,这个他要改,要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
“我算是个老年工作志愿者。”
当选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之前,老人担任过宝丰离退休干部职工支部副书记,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受到州县乡党委的表彰。1986年底,宝丰乡开始筹建老协,到1988年4月正式成立,老人担任第一届会长,此后断断续续担任了6届会长。宝丰乡老协从无到有,从艰难起步到如火如荼,老人付诸了18年的心血。老人的老协“征途”从活动选址开始,征地、多方筹措资金,建活动房,开展活动,并通过多渠道出力创收,以支持老协活动经费开支。老人利用敬老节开展“敬老好儿女”“敬老之家”评选活动,慰问百岁老人等等来树立宝丰村爱老敬老助老的风气。老人还积极参与并带动其他老人开展各种体育活动,获得“云南省老年人体协先进工作者”称号。现在的宝丰村,老年人带动了中青年参与健身活动,丰富了群众业余生活。
老人不仅关心老年人事业,还关心村里乡上的大小事情。宝丰村孔庙建设时的出纳也是他,繁杂的工作考验着老人的能力。后来老人担任宝丰乡古镇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协会副会长。我们见到老人的时候,他正在筹备当月28日要成立的“宝丰古镇文化暨董泽文化研究会”的工作,在研究会中他拟任副会长及秘书长。“只要有点力量,还可以为大家为地方做点什么,力所能及的去做。” 宝丰乡老协在1993年“8·29”和1995年“8·16”两次自然灾害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儒林老人身在其中,因其突出的贡献,老人获得了1993年大理州“抗洪救灾突出贡献奖”。18年的老协会长,老人从没有报销过诸如个人差旅费等一分一毫的费用。他笑称自己是一个老年工作志愿者。谈到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的补助时,老人说国家养着他,补助他不要,钱存起来以后可以拿来用在助学等公益事业上。
“趁着还能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
儒林老人本身就是一部活着的历史,同时他为县里修志修史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上世纪80年代末期老人就参加整理编写《云龙县党政军群系统组织史(1949—1987)组织史资料(上报本)》,1992年版的《云龙县志》里,老人负责“党派群团编”、“政法编”和“金融编”等内容。2000年开始,老人协助云龙县党史办编写《中国共产党云龙县大事记(1949.5—2000.12)》,历时五年,老人完成了20余万字接近全书一半的内容。老人严格恪守落笔有据的原则,为编写这20余万字的历史大事记,老人翻阅了县档案馆的大部分档案资料,现任云龙县党史办主任的杨畅同志说老人摘录的资料在100万字以上。老人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现在又作为记录者,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在老人家里我们还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云龙县地方史》第一卷9万多字的手稿。老人还参与《云龙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云龙县“四清”运动》等多个专题的写作。在县乡很多文化刊物上,都能找到老人的著作。
儒林老人先后获得1988年大理州“老有所为精英奖”, 2003年、2009年大理州“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09年9月,在建国60周年之际,老人被选入大理州60年以上党龄的60名基层老党员代表事迹展,并收录于《大地无言》一书。还有很多奖状和一些先进事迹报告,老人没有多说。奖状仅仅只是老有所为的一个缩影,他乐此不疲地做着所有的工作,虽然苦,但老有所乐、身心愉快。趁着还能做,就给后人留下点东西。
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同志曾说过:老年人是历史,老年人经历过多个历史时期,是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老年人是财富,老年人曾经为国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见多识广,经验丰富,是社会和历史的财富,经验和智慧的财富;老年人是力量,老年人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老年人是形象,老年人群体本身就是形象,体现干部的形象、党员的形象。儒林老人说从前就开始号召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既然现在我眼睛还没闭,奉献就不止。在儒林老人的离休文件上有这样一段话:“希望杨儒林同志改办离休后,安度晚年,同时继续关心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余热,争取更大的光荣。”就是这样一个基层的村务监督人员,一个老人,一直用实际行动发挥余热,践行一个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生命不息,奉献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