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远程教育 促进农民增收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 发布人:大理白族自治州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9-22 10:19:35
——永平县北斗乡六米村远程教育学用结合典型案例
永平县北斗乡六米村现有人口1293人,党员46名。2008年12月开通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5年来,通过该平台,六米村的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学习培训,在提升政治理论素养、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传播农村实用技术,带领农村群众致富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构,认真抓好领导责任制的落实
六米村远程教育工作启动以来,村“两委”高度重视,成立组织机构并充实力量,明确了党总支部书记为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和相关人员为具体责任人,形成了全村远程教育工作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全面快速推进六米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同时,确定了大学生村官为站点管理员,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协调管理全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
二、加大远程教育宣传力度
为了使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对远程教育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争取他们支持和参与远程教育工作,六米村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积极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充分利用标语、条幅、黑板报、宣传栏、大学生村官进村入户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加强对内对外宣传工作力度,积极宣传推介现代远程教育的成功典型,展示现代远程教育成果,提高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参与热情,增强了搞好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信心。
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站点管理
制定出台了终端接收站点播放制度、设备管理制度、信息反馈制度、站点管理员职责等基础性站点管理制度,配备《节目收看记录簿》、《学习讨论记录簿》、《信息反馈记录簿》、《党员点名册》等,形成了以制度管人、管设备、管学习培训的工作机制,使远程教育工作有章可循,初步实现了远程教育规范化管理。
四、强化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水平
按照“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分层培训”的原则,整合各方面的人力资源,依托农技人员、驻村干部、村两委成员、大学生村官、乡土人才、回村大中专毕业生等建立了站点操作人员队伍、技术服务人员队伍和教学辅导人员队伍,切实解决了站点“有专人管理”、“经常培训党员群众”的问题。坚持以集中培训与分类培训相结合方式,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加大对各农村基层远程教育播放站点管理员的培训力度,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和社会资源开展骨干培训,做好管理员培训直播讲座的收看和学习,使骨干人员能够熟练操作终端接收站点设备,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进而提升学用能力。
五、科学制定教学方案,不断丰富学习形式
科学制定学习计划是搞好“学、用”的关键环节。依据县、乡的直播教学方案,针对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学习要求、不同的年龄、文化结构,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和农村生产、生活规律,精心挑选学习内容,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制订不同口味的“菜单”。一是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精神。全年组织学习2次4课时以上,通过学习,重点解决村组干部工作作风转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党员“双带”能力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问题。二是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有关政策法规。全年组织学习4次8课时以上,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理解,进一步增强全体党员干部群众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常用法律法规,如刑法、民法、婚姻法、合同法、行政诉讼法、土地管理法等。全年至少组织2次4课时,学习内容主要是针对农村家庭纠纷、土地纠纷、经济赔偿问题等方面,从而进一步提高村民及广大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减少并遏制矛盾纠纷的发生。同时要做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四是农村卫生和计划生育知识的宣传教育。全年至少学习1次2课时,通过远程教育这个平台,向广大群众宣传农村卫生保健知识,提高身体素质。宣传计划生育知识,尤其是要向外来流动人口重点宣传。五是文化体育。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多开展此类节目。可以针对不同的年龄段,播放形式多样的节目。六是农业适用技术,如农作物栽培、林业生产、畜牧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此类节目可以根据六米村情况作适时调整,若有群众需要,就可以随时开展。
六米村远程教育开展五年来,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按照中央“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要求,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务实创新同步行”的工作思路,立足实际,积极探索教学方式,强化阵地建设,丰富教育内容,扩大教育覆盖面,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站点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通过远程教育,基层党员干部学习法律政策、市场经济、实用技术等知识,切实提高了从事党务村务、经济生产、社会事务等方面的能力素质。有了远程教育这个“宝”,支部活动的内容丰富了,党员干部的素质提高了,服务群众的手段翻新了,党群干部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农村远程教育已逐渐成为“党员干部受教育、农民群众得实惠”的新平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阵地,提高党员素质的新课堂,传播先进文化的新途径,促进中心工作的新载体,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