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尝梅子又生仁(外一篇)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鹤庆县 发布人:鹤庆县 作者:杨 勇 发布时间:2014-07-21 08:28:33
又到了一年梅子成熟时节。
中国人爱梅,但爱的多半是梅花,却很少有人注意梅子,尤其北方没有见过梅树的人。
古代中原地区,应该是有梅子的,《诗经》里即有“剽有梅”的诗,男女青年用梅子表达爱情。而后来又有“梅盐之和”的说法,表示两种东西的融洽,那么腌制梅子、话梅,应该也是我们祖先的一个传统吧。
梅子及其加工的话梅是一种很好的食品,曹操望梅止渴的事情不一定有,但梅子止渴生津的功效则是显著的。尤其对于喜欢吃的人,无法诉说那种“流酸溅齿牙”的感觉,这是一种伴随我们成长的水果。
每年这个季节,妈妈都会做一些话梅。将新鲜梅子买回来,一个个砸去核,加上盐、糖、丁香、肉桂、花椒、紫苏叶等多种调料和香料在桶里腌几天,等到这些调料都入味了,梅子被紫苏叶染红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在竹簸箕里晾晒干,话梅就是这样制成的。
小时妈妈做话梅,馋嘴的我在一开始就偷吃。于是在桶里的几天,就慢慢减少五六分之一,在竹簸箕里的一段时间,又偷吃三分之一,等到话梅真正做成的时候,大约原先的一半都没有了。现在想想,那个时候没有多少零食,在上学前顺手往簸箕里抓一把,是多么好的美味啊!
后来到外面读书了,妈妈依旧每年都要做一些,待我们回家吃,常常也带一些回学校来,分给同学,但没有吃过的同学是不太习惯那样酸的味道的。
新鲜梅子也不错,但就更酸,树上刚摘下来的梅子,随便冲洗一下,蘸着盐巴吃,嘴里发出梅子被咬碎十分清脆的声音。吃多了,牙齿就会很软,唐伯虎的《落花诗》里写“试尝梅子又生仁”,这个“生仁”,大概就是描述吃梅后牙齿的异样感觉吧。
梅子成熟前后,往往要么是热得不行的大晴天,往往要么是连续的阴雨,于是古人说“梅子黄时日日晴”,又说“黄梅时节家家雨”,由此诞生了一个很美丽的气象名词——“梅雨”。在我的印象中,梅子熟时还是晴天多一些,天气较热,等到七月份过后,雨季到来的时候,梅子的季节已经稍稍过去了。
李树
我喜欢李子树。
在中国人的视界里,桃李是联系在一起的,“东园桃与李”,桃李芬华。和梅、竹比起来,李树是没有多少境界和意思的,甚至连桃也不如,因为它是没有桃花的娇艳的。
但李还是有一些值得怀想的历史瞬间。《诗经》里面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一种成熟的价值,这是句很上口的话。另外,老子名李耳,为什么姓李呢?据说他“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这让我对李树大大崇敬起来。当我陶醉于《老子》的清静时,就会想起这个关于他的幼儿传说来。于是《道德经》和李树联系起来,对李树产生更美好的感觉。
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他不吃路旁李的故事,我小时候就很喜欢。并且我们不止一次在旅行中亲身觉得他的正确。王戎的李子故事还有,他后来晋武帝的官当得够大的,家里李子长得好,自己舍不得吃,让仆人去卖,他为了防止别人吃了李子再去种,卖之前每个李子都钻个孔。他的吝啬作为魏晋名士的风流,永远写进了中国文化。
从这些看来,李树在中国北方,是广泛存在的。今年六月,我们去山东泗水开会。休息之际,我一个人跑出去转,一路上有很多李子园,半清不熟的李子挂满了枝头。
我对李树,仅仅有这些认识,那还是谈不上感情的。
外婆家有一棵非常有意境的李子树。我们伴随着它成长。
这棵李子树也不知道是谁栽种的。孤立在没人住的庭院一角。下面长满了青草。每年七月十号左右,就成熟了。这个时候,我一般刚好放假回家,每年都可以采很多吃。外婆家是一个百年的老四合院,我们小时候住的人多。现在整个院子都几乎没有人住了。外公外婆两人也已搬到新居住。所以这棵李子,大约有且只有我一个人摘,外公戏谑的说,这棵李子简直是为我长的。
每年五六月,我还在学校,就关心起李子来了。常常在电话里问妈妈李子树长得可好。有一年,李子结得非常广,在我回家之前,因为没有人摘,落下来在地上铺了几公分厚的一大层李子。回家只能见那满地的果实,感到十分可惜。让人想起《孟子》里齐国的陈仲子爬着去吃腐烂李子的场景。有些年份,就结不到几十个,只能吃到几个。
总之,七月是一个飘着李子香甜的季节。
关于这李树,还记得一个非常清楚的遥远的事情。在我五六岁的时候,舅舅从昆明回来,带回来了一个相机。他把我抱到李子树上照了张照片。这成了现在记得的小时不多的几件事情之一。
去年暑假带几个同学回家玩,第二天就把他们带到外婆家采李子。我在树上想起小时的那张照片,就摆了个“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造型。
我常常在想,情,是人与人之间才有的么?未可见得。古人讲万物一体,物我同一。中国人的情怀,包天阔地,一块石头、一株草木、一条小溪、一潭小水,至其深处,皆有真情存焉。惟其如此,古人那么多的山水诗篇,才有一个极深的感情存于其中。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想念那庭院里的李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