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故乡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大理鹤庆县 发布人:鹤庆县 作者:舒 放 发布时间:2014-02-08 08:30:42
人如果长寿能活到100岁,而我已经走完了一多半人生旅途。古话说“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可是,我的人生路却让我离故乡越来越远了。
我出生在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城,5岁时母亲请人背上我,从还没有通公路的鹤庆徒步翻山越岭,走了好几天才在下关搭货车到昆明找到父亲,从此我们在昆明安了家。
故乡老屋的样子早已很模糊了,但天井里那棵比屋檐还高,一到秋天就让满院飘香的桂花树却记得很清晰。所以,当我有了博客,桂花就成了我的博客头像,每次回故乡最着急要去看的就是母亲曾在下面摆过小摊的钟鼓楼。
鹤庆是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神奇在巍峨、高耸入云的东山和西山,美丽在四周山脚有星罗棋布,数不清的龙潭和风景秀丽、大面积的草海湿地。但也由于大山的阻隔,她一直不为人所识。
离开鹤庆到了省城昆明,有父母亲的庇护和安定的生活,再没有远行和离开过家。 直到1966年学校停课,我们20多个同学和赵老师相约步行到大自然中去锻炼自己,沿着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进入四川,经过会理、米易、西昌、冕宁、越西、石棉、庐定北上直奔延安。要不是因为途中一个同学的脚受伤感染迫使我们不得不改道成都进行休整并在那里知道了复课通知,我们会走得更远。
全靠双脚,我们行走了一个多月时间、2500多公里的路程。最艰难的路段就数翻越二郎山了,我们在冰天雪地中一步一滑的整整走了两天,因为不同班,除了那4个女同学和赵老师,大多数人的名字都已经叫不上来了,多年没有联系,也不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值得庆幸的是还留下了几张珍贵的照片。
如今我们走过的许多地方都已成了著名的风景点,2008年底,如果不是“5.12”汶川地震改变了我的回乡路线计划,那些地方也许我已经再走了一遍。
毕业后,我来到了号称“铜都”的云南东川矿务局,离故乡又远了一些。这是一个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的矿山,但由于有了那次徒步旅行的磨炼,有同事的关心帮助,我在那里整整奋斗了8年。现在,“东川红土地”已经成为驴友们追捧的最佳摄影景点,但是,他们哪里知道,当时在那里工作的外地人却都想早点离开那个地方。当我也离开它的时候,我们办公室的几个姐妹一起到汤丹元宝山上留下了充满情谊的风景照。照片背景是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她们的名字记忆犹新。听说东川矿务局如今因资源枯竭已经宣告破产,不知她们都去了哪里?
那时侯,我和爱人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东川,相隔万水千山,从相恋到结婚,没见过几次面,凭着书信的来往,我们互相理解、互相信任。 1971年,在祖国生日那天我们在北京举行了婚礼 。结婚时我们一无所有,没有自己的住房,没有家具,没有家人陪伴,没有隆重的仪式。但有双方父母的支持,单位领导的关心和同事、朋友的参与,还是办得热热闹闹。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最奢侈的结婚用品只是一只新皮箱;最珍贵的纪念品是在北京“新大北”照相馆拍摄的结婚照和新婚期间去各景点的留影。相比现在青年人的婚礼,我们是多么的寒酸,但是我们的感情却最真挚,我们相扶相伴在人生的坎坷道路上已经走过了38年。
后来,在孩子4岁时我们才同时调到了岳阳,在洞庭湖畔安了家,离家乡更远了。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激励着我们奋斗在岳阳,岳阳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我们的工资收入有了稳步提高,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在离别故乡33年后,我第一次踏上了故土。后来,又回去了几次,每一次回去都能感受到家乡在变化,但与外面的世界相比,家乡的前进步伐还是慢了许多。
1996年丽江大地震后,聪明的丽江人找到了发展的机遇,建在鹤庆坝子上的丽江机场迎来送往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穿过鹤庆的大(理)丽(江)公路上飞奔着满载海内外游客的豪华大巴,丽江的发展也给鹤庆局部地区带来了商机。每次回去,看到自己的故乡,总想为它做点什么,但一直没有机会。
想不到的是,在即将跨入花甲之年的时候,我却在深圳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这个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开放城市,凭着以诚待人的品德、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熟练的电脑操作技能,我赢得了老板的信任和周围年轻人的尊重,工作很顺利。闲暇时我们经常到这个城市的许多地方去参观、游玩,我非常热爱这个开满了鲜花和充满了开拓精神的城市,我更喜欢在这里拼搏的文明、上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在网上开了博客,所以第一个博客的IP地址是“深圳”。既然开了博,总得给它定一个主题吧,我想到了故乡鹤庆,有了个人博客这个平台,总算可以为她做点贡献了。
2008年下半年,我和老伴谢绝了深圳单位的挽留,告别了朝夕相处的同事,又一次回到家乡,拍下了上千张数码照片和几盘DV ,我们要把拍得最美的照片整理出来,放到自己的博客中、传到互联网上,让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在祖国的西南边疆,在著名的风景区大理和丽江之间,还有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叫做鹤庆,我要用自己的博客陪伴着故乡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