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漾濞彝族自治县成立三十年发生了巨变
作者:熊贵才 发布时间:2015/10/29 8:57:54
金秋时节,来到漾濞,远望山头,树木碧绿青翠;近看核桃园里硕果盈枝;走进农家,庭院干净宽敞,电视、冰箱、太阳能、手机、电脑亮相寻常百姓家;交通四通八达,摩托车、三轮车、小轿车、货车随处可见……这就是漾濞村民今天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然而,三十年前漾濞的农村、群众的生活并非如此。在苍山西坡脚下的“云上村庄”光明村,记者在核桃园里见到了55岁的查洪祥,听他讲起自己家三十年来的生活变化。
1985年以前,在漾濞,村民们吃不饱、穿不暖。“过去,家里很穷。我家8口人就挤在茅草房里,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夜里能把月光当作屋内的‘照明灯’。吃的是杂粮野菜,有了上顿无下顿;穿的是破了缝、再破再缝、兄弟姐妹换着穿的衣物。到县城要清晨出门,回家要打电筒……”从查洪祥的眼中可以看到当年生活的艰辛和心酸。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说起如今的生活,查洪祥幸福满满,非常自豪:“现在的生活过去真的是想都不敢想。吃的比城里人生态、健康,穿的也好,旧了就换新的!生活甜蜜幸福,不再羡慕城里人。”
在交谈中得知,1979年查洪祥结婚后,不服穷不服输的他,立志要改变贫穷。于是先后开始种核桃、做小生意、开农家乐,成为漾濞县第一个用“名片”的农民,核桃生意做到了省外,现年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日子越过越红火。
如今,查洪祥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坐在整洁宽敞的自家庭院里,查洪祥掰着手指,一一列举起现在的幸福生活:有核桃树近千棵、年收入10多万;“农家乐”年收入5万元左右;做核桃生意和核桃嫁接技术收入10多万;有前后两院的砖瓦房,住房面积1000多平方米;自来水、太阳能、座机电话、电脑、电视机、洗衣机等样样齐全,大人都用上了智能手机;家中3人拥有驾驶执照,有摩托车一辆、三轮摩托车一辆、商务面包车一辆,计划今年年底买一辆15万元左右的越野车……查洪祥滔滔不绝,脸上满是幸福。
三十年,漾濞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光辉,广大人民群众像查洪祥一样,“吃、穿、住、行、娱”发生了巨变,生活越过越好。
说到漾濞人的生活,就会跟核桃息息相关。三十年来,漾濞人利用荒山荒地荒坡发展核桃产业、林下经济产业,“腰包”越来越鼓。目前,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107万亩,人均10亩、100株,种植核桃的农户22159户,占全县总农户数的89.5%,核桃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1619户、50万元以上的有19户、100万元以上的有3户,全县农民人均核桃收入5500元,山区65%的农户靠核桃产业脱贫致富,一些农户率先进入了小康行列。同时,林下药材香、牛羊壮,群众增收致富门路更宽更广。
三十年来,漾濞县着力改善民生,把近80%的资金投入到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中来,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更加优越,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逐年提升。教育方面,实行集中办学、高初中分离,加大校园校舍改建力度,着力提高办学条件和质量,解决了“上学难”。卫生方面,建立了以国家投入为主体、个体私营补充的医疗卫生防疫体系,县人民医院住院综合楼建成使用,乡镇卫生院的硬件设施持续改善,基本解决“求医治病难”。交通方面,不断增加县乡公路、乡村公路弹石路面、柏油路面里程,乡村道路通行条件大大改善,全县99%的村民小组和87%的农户通公路,基本解决“出行难”。水利方面,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群众喝上自来水,基本解决“吃水难”。住房方面,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城镇保障房建设等,基本解决“住房难”。电力和通信方面,目前村民小组通电率100%、农户通电率99.9%,实现了4G网络乡镇全覆盖,互联网走入寻常百姓家,新兴媒体得到广泛应用,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和99.85%,解决了“信息难”。社会保障方面,社会保险六类参保人员8.72万人,占总人口的82.96%,基本解决“社保难”。
三十年,漾濞变了、群众生活变了,全县呈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各民族团结和睦的喜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