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药未必苦口
作者:吴国峰 发布时间:2016/11/18 15:47:46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谚语,其中道理不言而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更喜欢喝不苦之药,更喜欢听顺耳之言。那么是否能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呢?
一次小孩生病,我给小孩喂药,两三岁的小孩是最怕吃药的,当我还在想需要想什么办法才能让小孩乖乖吃药时,没想到当我把药调好以后,小孩一下就全吃下去了。我感觉很奇怪,就把喂小孩的药尝了一口,居然是甜的,难怪小孩爱吃。
那既然良药可不苦口,忠言可不可以不逆耳呢?
有这么个典故,古人乐羊子外出学艺七年未归,其妻与婆婆相依为命。一天,婆婆饥饿难忍,便偷杀了邻居家的一只鸡。乐妻知道后非常生气,却没有责怪婆婆,当婆婆将煮熟的鸡端上饭桌时,乐妻却不动筷子,婆婆问其故,乐妻哭着说:“媳妇不孝,没能伺候好婆婆,竟让你吃不上自家的鸡。”婆婆闻言,羞愧不已,从此再也未发生这样的事。可见,忠言未必都逆耳,善意应体现善言,才能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效果。试想,如果乐妻直接批评婆婆,会起到什么效果呢?
在现实生活中,“说话”是一门学问,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人的处事能力、思想境界以至领导水平。要把忠言说得顺耳,又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的确需要下一番功夫。记得我在当交警的时候,有一次一位驾驶员违反交通规则,我把他拦下来以后,告知他违章后所带来的危害,本想人家会理解并感激我,可没想到他根本不买账,反而对我说:“你说的是对的,但是我讨厌你说话的方式,太官方。”
后来我一直在想,作为一名执法者,许多时候,我们劝阻对方,除了避免即将出现的损失和破坏外,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待、思考问题,当我们给别人忠言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别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才会使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