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实现洱海保护与生态农业发展“双赢”
作者:赵春荣 发布时间:2016/4/15 8:34:33
近年来,洱源县围绕“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环境好、水质清”的目标,一手抓洱海保护治理,一手抓生态农业发展,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实现了洱海保护与生态农业发展“双赢”。
抓科技支撑, 着力推进科学施肥。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增产5%-8%,亩均增收节支79.64元,施肥利用率提高3%-5%,全县年均节约化肥2500多吨;建成投资1.14亿元的顺风有机肥厂,年收集处理畜禽粪便5万吨,生产的有机肥既减少了畜禽养殖的污染,又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抓示范样板,着力推进农作物标准化生产。把农业标准化重点放在生态农业示范和推广上,发放各类惠农补贴资金4893万元,农机化水平达49.5%。一是在蔬菜等作物种植区推广使用太阳能杀虫灯和色板诱杀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二是在洱海流域6镇乡探索推广实施蚕豆、油菜和早熟大蒜各100亩“二无一有”生态化种植示范,推进凤羽万亩绿色生态走廊和10万亩绿色生态菜用型蚕豆生产基地建设。三是2015年创建了31500亩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出台了有机肥补助、人工薅除补助、龙头企业扶持补助、代办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和产品销售价格上浮15%等优惠政策,4443户农户从育秧开始到收获,按照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操作,经国家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查,洱源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生产加工的“海之源”稻米符合绿色A级标准,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年减少复合肥128.17吨、尿素65.04吨。目前,全县创建了“云南省著名商标”8件、“云南名牌产品”4件,注册了“中国驰名商标”1件,获得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7个,农产品原产地标记论证2个、无公害食品5个、绿色食品9个、有机食品5个,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86.4万亩,建成出口农产品种植安全示范基地23万亩。
抓生态种养,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实施粮粮、粮经、粮果种植模式。推广蚕豆混种箭舌豌豆、玉米间套白扁豆、梅园间套种25万亩。二是坚持压缩高需肥药作物面积。把全县早熟大蒜从2007年的7.18万亩压缩到2015年的3.4万亩,蚕豆面积从7.31万亩扩大到10万亩。同时,大力推广稻田养鱼。
抓龙头带动,着力推进“42413”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切实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走“龙头企业+农业庄园+合作社+农户”的产业链组织模式,重点推进创建“洱宝生态梅果庄园”、“正果药业生态庄园”、“印象凤羽生态农业庄园”、“高德赛蓝莓酒庄园”、“半边天生态农业庄园”和“孤老山苹果庄园”等六大高原特色农业庄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做强优质粮油、生态乳畜,做大生态渔业、无公害蔬菜,做优林果茶、中药材,突出优势特色,挖掘历史名土特产等产业品牌。着力推进“4243”农业工程建设:即种植40万亩泡核桃、20万亩华山松、10万亩优质水稻、10万亩优质菜用型蚕豆、10万亩优质梅果、10万亩林下非木质野生食用菌、中草药材等;建设三大基地:3万亩淡水鱼养殖、3万亩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和2万亩蓝莓标准化种植基地,同时加大对洱宝实业、蝶泉乳业、玉食农特产品加工、高德赛蓝莓庄园和惠家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目前,全县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8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