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亦“守艺”——记大理州第五届劳动模范段利锋
作者:杨若兰 发布时间:2016/5/23 9:34:39
段利锋在进行雕刻创作。
中等的个子,微胖的身材,古铜色的皮肤,随时都笑眯眯的嘴角……35岁的段利锋看起来就像一位邻家大哥。但只要他一做起木雕来,那就是人如其名,化身为一把锋利的刻刀啦。厚实的手掌中,小小的刻刀宛若飞龙在木板上游走,留下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精美画卷。
段利锋出生在“中国木雕艺术之乡”剑川县,这里无论男女老少,很多人都是木雕高手,有着规模壮观的木雕从业人群。但段利锋最初干的却不是木工活,1998年段利锋初中毕业后跟随父兄学彩绘手艺,此后几年,他一直从事的都是古建筑彩绘工作。
“不过,由于木雕和彩绘都是美术和技艺的创作,大致相近。所以在平时,每当我干完自己的活,就喜欢去看木工师傅雕刻,久而久之也学会了一些。”段利锋说,不知是好奇心驱动,还是“技多不压身”的观念使然,他在木雕道路上越走越远。到了最后,木雕反而成为他的主业。
随着段利锋木雕技艺的日渐精湛,他对剑川木雕的了解也日渐加强。心思活络的他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剑川木雕如何传承与发展?“现在,很多剑川工匠只看重木雕,却忘了木雕只是剑川木作里的一部分。当中原、沿海一带都在大力研究、结构、挖掘木作工艺时,我们却在这里舍大取小,以致大木作工艺无人继承,无法做出精品。甚至面对外来文化和经济利益的冲击,片面地追求外形,却忽略了内涵……看似繁华,却深深制约着剑川木雕的良性发展。”
面对这一问题,段利锋萌生一种想法,何不创立一个研究所来研究探索解决办法呢?说干就干,2012年,段利锋注册并组建了剑川木雕艺术研究所。建所当初,一没场地,二没人员,三没资金。段利锋和另一位负责人段金德东奔西跑,又是贷款又是找亲戚朋友借,好不容易拼凑了200多万元,又租用了沙溪甸头小学闲置的教室作为厂房,一个集木雕、石雕仿古建筑的研究设计及传统技艺的传承培训为一体的独立研究机构在沙溪镇甸头村艰难成立了。
为了让研究所能长久维持下去,段利锋又在研究所下设了一个木雕厂。通过努力,木雕厂成为大理国光古建园林有限公司古建筑木结构及装饰唯一指定生产厂家,让研究所有了经费支撑。
经过四年多的艰苦创业,研究所和下属的木雕厂运行良好,先后完成了保山名人纪念馆、施甸杨善洲纪念馆、宾川鸡足山铜瓦殿、剑川墨平山鉴光真言塔、鲁班文化广场鲁班雕像等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仿古建筑装修及雕塑工程,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十多年来,段利锋从一名懵懵懂懂的小学徒,到工艺精湛的大师傅,再到推动剑川木雕发展的思考者,社会角色不断发生着变化,他的心愿却始终质朴执着,那就是:“为更好地挖掘、保护和传承木雕技艺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剑川木雕越老越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