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县细化措施有效推进产业扶贫
作者:安建雄 发布时间:2016/6/1 8:12:01
宾川县紧紧围绕2016年退出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00元以上的指标任务,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细化措施,有效推进产业扶贫,带动贫困群众“乐业”,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政策扶持带动产业发展。在全县已初具规模的优质水果、特色蔬菜、烤烟、核桃、畜牧、中药材六大农业产业发展中,充分整合整乡、整村推进资金9687.9万元,扶持4230户、14807人发展农业产业。整合筹措584.5万元产业发展专项扶贫资金,对584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每户1000元的种苗、种畜补助扶持发展家庭种养殖业。发放1.2亿元到户产业扶贫贴息贷款,对320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每户5万元以内的贴息贷款支持,受益群众达11007人。同时,加大对经营实体的政策扶持,对带动50户以上贫困农户增收的经营实体,支持以奖代补资金5万元;带动100户以上贫困农户增收的经营实体,支持以奖代补资金10万元;对带动贫困户增收的经营实体,按每带动1户贫困户给予5万元产业发展贴息贷款标准进行扶持。通过以上各项政策支持,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种植青花椒5100 亩、种植中药材2600亩,发展生猪养殖6110头、黑山羊养殖3577只、肉牛养殖1364头、生态鸡养殖63180羽。2016年,该县计划发放4亿元到户产业扶贫贴息贷款,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额达2.8亿元以上。
创新机制探索产业扶贫模式。围绕宾川农业产业发展优势,精心培育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庄园、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80多个,共与7584户贫困户通过劳务合作、资金入股、土地流转入股等形式建立了产业发展的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并探索实践了四种模式抓实产业扶贫工作。一是涉农企业带。对有转移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由乡镇和挂包单位组织开展“千人劳动力大转移”,通过“涉农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将贫困劳动力转移到涉农企业就业。目前,已完成转移1240人,每人每月纯收入不低于2100元。二是龙头企业带。针对有劳动能力但缺资金的贫困户,通过“龙头企业+ 基地+贫困户”的模式,搭建乡镇、企业、贫困户三方合作平台,建档立卡贫困户将5万元产业扶贫贷款入股到企业,由企业带动入股贫困户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企业、贫困户双方签订最低收购保护价,入股贫困户年底还参与企业分红,保证贫困户有稳定收入。三是农业合作社带。针对山区、半山区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比较困难且缺乏技术的实际,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来增加贫困户收入。山区、半山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将5万元产业扶贫贷款入股到坝区合作社,合作社会员与入股贫困户结成“亲家”,并进行一对一帮扶,贫困户参与收入分红并获取劳动报酬。同时,合作社将贫困户入股资金进行整合,用于开发新的种植基地,进而壮大合作社规模,实现双赢。四是农业庄园带。大营镇萂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庄园+基地+科技支撑+贫困户”的“6+”模式,由村党支部发动群众组建合作社,合作社负责项目土地流转,庄园提供项目规划、生产技术、市场营销和技能培训,贫困户以5万元的产业扶贫到户贷款入股。目前已建设了240亩葡萄产业脱贫示范基地,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34户454人。
“一村一品”实施小产品推动。根据各乡镇、各区域实际,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因地制宜确定贫困群众种养品种及规模,有效带动贫困户增收。钟英乡结合山区优势,引进龙头企业,组织各村组少数民族群众发展野山药、魔芋、青花椒种植和黑毛猪、生态鸡养殖,以“一村一品”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发家致富。平川镇充分利用特殊的生态、土壤、海拔、气候等资源优势,积极与省邮政公司对接建立初级包装厂,将白芸豆、蜂蜜、生态羊肉、核桃、青花椒等原生态产品配送到昆明分销,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群众早日脱贫致富。